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历经艰险从秦国逃回故土,心怀国恨家仇,他毅然决定请义士荆轲与高渐离共同策划刺杀秦王嬴政的大计。经过精心的筹备和策划,一切准备就绪。
在一个清晨,太子丹率领着一队身着白装的勇士,肃穆而庄重地送荆轲和高渐离至易水河畔。河水清澈,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仿佛也在为这即将到来的壮举而叹息。
高渐离取出心爱的筑,轻轻敲击,那悠扬的乐声在空旷的河岸上回荡。荆轲站在河畔,面对着滔滔易水,豪情满怀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的歌声慷慨激昂,充满了决绝与悲壮,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变徵之声在荆轲的歌声中响起,音调忽高忽低,如同海浪般汹涌澎湃,又如同壮士的心潮起伏不定。这变徵之声,既是对即将离去的壮士的深情挽留,也是对即将面对的未知命运的悲壮吟唱。
在场的勇士们无不动容,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们知道,荆轲与高渐离此去凶多吉少,但他们依然选择了勇往直前,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尊严。
随着荆轲的歌声渐弱,高渐离的筑声也慢慢停止。一行人洒泪告别,荆轲和高渐离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途。他们的背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愈发坚定和勇敢,成为了燕国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