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合苟容
[tōu hé gǒu róng]
点击听偷合苟容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紧缩
基本
奉承迎合别人,使自己能苟且地生活下去。
偷合:苟且迎合。
苟容:屈从附和以取容于世。
例  句
在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下,有些人会选择偷合苟容,不惜损害他人利益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成语故事
荀子,一位深谙儒家精髓的大师,不仅承继了儒学的传统智慧,还巧妙融合了法家的理念,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拓展。他推崇仁政的王道,也认可强权的霸力;他尊崇礼义道德,同时也倡导法治的秩序。在坚守“法先王”的原则下,他还主张借鉴“法后王”的智慧。
《荀子》这部著作,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荀子·臣道》篇章详细阐述了臣子的分类、作用及其应遵循的准则。臣子被分为态臣、篡臣、功臣、圣臣几类,而他们的表现则有大忠、次忠、下忠及国贼之别。这些分类和表现直接决定了臣子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任用圣臣的君主能够称王,用功臣的君主能够强国,而用篡臣的君主则面临危机,若用态臣则可能导致国家的灭亡。
因此,君主在选拔臣子时必须审慎,要具备识人的慧眼,避免被那些“偷合苟容,以之持禄养交”的投机者所迷惑。作为臣子,其根本的行事原则应是“从道不从君”,即坚守道义而非盲目服从君主,尽到谏诤和辅佐的职责,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苟且偷生
苟且偷安
同义异形
词组
出  处
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
战国·荀子·《荀子·臣道》
引  证
1.
居公之位,食公之禄,未尝乏人也;能不偷合苟容,摧折于万乘之威,而尽言天下之事者,几人哉? 明·归有光·《夏淑人六十寿序》
2.
太宰嚭、公孙雒偷合苟容,以顺夫差之志。 汉·刘向·《说苑·杂言》
3.
臣诚恐天下骨鲠士以谠言为戒,桡直就曲,斫方为刓,偷合苟容,不复能尽节忘身,纳君于道矣。 北宋·宋祁等·《新唐书·吴兢传》
4.
海隅承平,国家无事,士皆偷合苟容,一旦有缓急,所谓伏节守义,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者,痛有其人乎。 清·叶方霭·《送严侍御还朝序》
5.
尔曹昔为相国,位极人臣,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偷合苟容。 明·赵弼·《丹景报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