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千里
[liú xuè qiān lǐ]
点击听流血千里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补充
基本
形容战乱中死伤极多的景象。
流血:因身体受伤,血液从血管中流出。
千里: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
用法提示
用于战争灾难等。
例  句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战争频发,流血千里,无数无辜的生命被夺去,整个国家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成语故事
在战国末年,秦国成功灭掉了魏国后,竟向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君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用五百里广袤的土地来换取安陵那微不足道的五十里土地。安陵君深知这是秦国的狡猾计谋,虽然心知不敌,但也不愿轻易妥协,因此他巧妙回绝了秦国的提议,并派遣了智勇双全的唐睢出使秦国,以表达安陵的立场和友好意愿。
当唐睢面见秦王时,秦王竟怒气冲冲地拍桌而起,以恐吓的口吻威胁道:“你可曾听闻过天子发怒的后果?当天子发怒时,天下将血流成河,伏尸百万,千里之内无人生还。”面对秦王的恐吓,唐睢却仰天大笑,反问秦王是否知晓平民发怒的威力。
秦王轻蔑地答道:“平民发怒?那不过是他们脱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能有什么作为?”然而,唐睢却义正言辞地反驳:“那只是庸人的发怒方式。你可曾听说过专诸刺杀吴王僚、聂政刺杀魏相侠累、要离刺杀卫公子庆忌这些壮举?每一次都是平民中的英雄为了正义和信念而发怒。”
话毕,唐睢猛地拔出了腰间的长剑,步步逼近秦王,目光坚定地说:“今日若我唐睢发怒,必要与你秦王同归于尽,让天下人知道安陵虽小,但其人民却有不畏强权的决心和勇气!”秦王见状,顿时吓得面如土色,连忙求饶,并承诺不再提及换地之事。
故事中的成语“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用于形容死伤众多,也作“伏尸流血”等。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伏尸百万
出  处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
引  证
故镆铘之藏于中者,今而流血千里矣。 清·黄宗羲·《诸敬槐先生八十寿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