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一下
庐山真面目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基本释义
中性
偏正
基本
意为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比喻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
本来面目
。
今义
后用“
庐山真面
目”借指事物的真相或人的
本来面目
。也说
庐山真面
。
庐山:今江西省九江市南的一座名山。
真面目:本来的面貌。犹言真相。
例 句
1.
这幅画作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揭开它的
庐山真面
目
。
2.
在经过多次的试验和失败后,我们终于看到了这项技术的
庐山真面
目
,原来它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成语故事
公元1084年,苏轼有一天到庐山游玩, 深为庐山的雄伟壮丽的景色所倾倒, 于是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写了《题西林壁》这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诗篇这样描述:正面看去,庐山高岭横空,侧面一看,却又是峭拔的奇峰, 一横直, 一矗立; 再从远看又从近看, 更是千姿百态, 气象万千。庐山的面目实在难以说清, 原因就在于自 己处在深山之中。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本来面目
庐山真面
庐山面目
真相大白
反义词
改头换面
面目全非
同义异形
词组
庐山真面
庐山面目
出 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
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
引 证
1.
瀑泉癞可能诗最,毕竟难为本色僧。要识
庐山真面
目,一溪明月冷于冰。
宋·方岳·《赠诗僧》诗
2.
玉麟忙赶出来,定睛一看,掀髯大喜道:“今日才见
庐山真面
目也。”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七五回
3.
他一定要一睹这位歌人的
庐山真面
目。
当代·刘绍棠·《二度梅》·七
4.
〔李翁〕痛遗文缺残,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
清·奚又溥·《〈徐霞客游记〉序》
5.
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椠,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清·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