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部集结了孔子与弟子之间,以及弟子们相互之间的对话和问答的语录集,这些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世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表达了他对于人的内外修养的看法:“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内在的品质过于突出而外在的礼仪文化修养不足,那么他就会显得粗野;反之,如果外在的礼仪文化修养过于繁琐而内在的品质不足,那么他就会显得浮华不实。只有当一个人的外在礼仪文化修养和内在的品质修养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且能够和谐统一,他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君子。由此产生了成语“
文质彬彬”,这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标准。其中,“文”指的是外在的礼仪文化修养,如礼乐制度;“质”则指的是内在的品德修养,如仁义道德。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这两方面的修养,并且能够将它们融为一体,他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如今,“
文质彬彬”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形容一个人的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既具备外在的修养,又拥有内在的品德。有时也写作“彬彬文质”,意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