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
[bīng bù yàn zhà]
点击听兵不厌诈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主谓
基本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兵:用兵,战争。
不:表示否定的意义。
厌:满足。
诈:欺诈。
用法提示
用于采用迷惑敌人的方法作战。
易错点
原先用在军事方面,后来也可以用在其他斗争或竞争中。
例  句
1. 在这场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我们深知“兵不厌诈”的道理,所以时常采取出其不意的策略来迷惑对手。
2. 将军深谙兵法之道,他总是灵活运用“兵不厌诈”的策略,使得敌军常常陷入混乱之中。
3. 谈判桌上,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都深知“兵不厌诈”的重要性,不断试探对方的底线。
成语故事
东汉安帝年间,由于天灾不断,兵火连年,加上贪官污吏的不法行为,内忧外患迭起,各地农民起义不时发生,少数民族问题一直困扰着开始颓败的后汉王朝。永初四年,活跃在青海一带的一支羌族反叛,切断了陇道,割断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当时临朝听政的是邓太后,她使用了镇压和安抚相结合的策略,但未能奏效;几次征讨又都不胜而还,益州、汉中太守先后被羌族所杀。不久,这支羌族部队又进攻武都,邓太后得到这个消息后,想到了当时担任朝歌长的虞诩。邓太后召虞诩进宫,改任他去当武都太守,即日从洛阳到武都赴任。羌军得到虞诩就任武都太守的消息后,便派一支精兵到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面),羌人准备在半路上拦截。虞诩当时只带了几千人马,见羌军是有备而来,当即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安营扎寨。他故意让将士们散布说羌军兵多,我们打不过。太守已向太后奏请援兵,等大军到来后,再继续进发。羌军探听到这一消息后认为,虞诩一两天内不能进军,也不可能向他们发起攻击,就分兵进攻邻县去了。虞诩见羌军中计,急忙命令军队不分昼夜火速前进,并且下令部队每天都要增加行军用的土灶数量。这时,他的部下中有人不解地问:“从前孙膑打仗时,每天减灶,为什么你倒要增灶呢?兵法上规定行军每天不过三十里,为的是要防止意外,为什么我们每天要走一百多里的路呢?”虞诩说:“敌军人数多,我们人数少,走得慢了,会被敌人追上;走得快,每天又增加灶数,敌人以为我们部队多,就不敢追了。”他又说:“从前孙膑减灶是‘见弱’,我增灶是‘示强’,彼此情况不同,对付的办法当然就不能一样了。”
  这一说,大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当虞诩不过三千人的部队和羌军一万多人对阵时,虞诩下令不准使用射得很远的强驽,只用射得近的弱弓。羌军认为虞诩的部队战斗力很弱,就下令猛攻。虞诩等到羌军逼近时,下令集中强驽射击,把羌军打得大败。虞诩又派出人马,埋伏在羌军的退路上,进行袭击,最后终于打败了羌军。之后,他在辖区修筑了一百八十座营垒,赈济贫民,武都郡从此得到了安定。
  虞诩带兵打仗灵活机动,“通权达变”,不为前人兵法所束缚,值得学习,但他镇压羌人起义却是应该给予批判的。虞诩一生多次沉浮。最终,他在永和初年,就是公元136年升为尚书令,不久就去世了。临死之时,他对自己镇压农民起义,杀害无辜进行了反省,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近反义词
同义异形
出  处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战国末期·韩非·《韩非子·难一》
引  证
1.
操使蔡中、蔡和诈降,刺探我军中事,公瑾将计就计,正要他通报消息。”兵不厌诈“,公瑾之谋是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四六回
2.
可我知道曹丞相很会用兵,”兵不厌诈“。他不是惯会使用诈术吗? 现代·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
3.
宋寨主,自古兵不厌诈,可不要上当啊。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章
4.
事欲其密,兵不厌诈,若明在一处,无从察看贼踪,路上便难照应,故决意辞兄。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四五回
5.
虽说兵不厌诈,我们还得小心,但也不可大事部署人马,引起他的疑心,反而不美。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二卷四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