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致好友元稹的一封长信里,这样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童年记忆:“我尚在襁褓之中,约莫六七月大时,乳母便时常抱我在书屏前嬉戏。那时,她偶尔会指着屏上的‘无’字与‘之’字给我看。虽我尚不能言语,但心中已默默铭记。日后,但凡有人问及此二字,无论试我多少次,我皆能准确无误地指出。”此即意味着,我在婴儿时期,便已对文字有了最初的感知与记忆。
成语“不识之无”正是源于这段佳话,原本指的是连“之”与“无”这样的基本字都不认识,后来则用以形容一个人不识字或文化水平极低。此成语在流传过程中,也被称作“仅识之无”、“略识之无”等,用以形容学识浅薄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