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时期,理学家与文学家吕祖谦在其著作《馆职策》中,回顾了汉文帝时期的国家景象。在那个时代,国家安宁,虽然与周朝的"成康之治"相比或许略显不足,但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民生相比,却是绰绰有余。
然而,当时的大臣贾谊在给文帝的奏章中,却以一种几近绝望的笔触开头:“当今国事,可以令人痛哭者一,流涕者二,长叹息者六。”贾谊的这番描述,似乎将朝政描绘得岌岌可危,与实际的历史记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吕祖谦对此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贾谊的这种表述实际上是“危言骇世,姑一快胸中之愤”。换句话说,贾谊之所以发表这些令人震惊的言论,其真正的动机是为了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成语“危言耸听”逐渐演变而来,它形容那些故意夸大其词、制造恐慌的言论,目的是为了引起听众的极大关注和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