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不仁
[má bì bù rén]
点击听麻痹不仁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联合
基本
指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觉。
麻:身体某部位的知觉因长时间的压迫而部分或全部丧失的不适感。
痹:痹症。
不: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
仁:仁爱。
例  句
1. 我们不能对环境问题继续麻痹不仁,必须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2. 在疫情期间,有些人不遵守防疫规定,对他人的生命安全漠不关心,这种麻痹不仁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成语故事
《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记载了痹症的病理表现及原因:“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这句话意思是,痹症这种病,当它发展到全身失去知觉的程度时,意味着病情已经深入体内很长时间了。这时候,身体内的气血运行变得不畅,甚至堵塞,导致经络的流通时断时续,所以无法顺畅地流通。因为皮肤和肌肉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滋养,所以就会失去感觉,无法感知到冷热和疼痛。
这里的“不仁”指的是手足等肢体部位因为气血不畅而失去知觉,感觉麻木,就像失去了知觉一样。而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麻木不仁”或“麻痹不仁”,则是从这个医学概念中引申出来的,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或某个情况漠不关心,反应迟钝,就像身体失去了感觉一样。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形容身体上的麻木,更多的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物的冷漠和缺乏同情心。
近反义词
同义异形
词组
出  处
今但以仁体称兄,恐合邑士大夫皆以为我麻痹不仁之人矣。
明·李贽·《寄答留都书》
引  证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濇,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佚名·《黄帝内经素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