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官鬻爵
[mài guān yù jué]
点击听卖官鬻爵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联合
基本
指执政当权者出卖官职爵位,以搜刮聚敛财富。
今义
后指执政者利用职权出卖官职、爵位,以聚敛财富。
卖:出售、贩卖。
官:在政府担任职务的人。
鬻:卖。
爵:爵位,官职。
例  句
1. 历史上,有些官员为了敛财,公然卖官鬻爵,败坏了朝廷的声誉。
2. 在这个腐败的朝代,卖官鬻爵成了官场上的潜规则,真正有才能的人却难以得到重用。
成语故事
南朝梁国开国功臣沈约在《宋书·邓琬传》中详细记载了邓琬的贪婪与腐败。邓琬,以其贪婪的性格闻名,对于财富和权力的渴望到了过分的地步。他亲自计较每一分财富,从金钱到酒食都不放过。更为严重的是,他甚至与儿子一起公然买卖官职,以此来搜刮更多的财富。他甚至让家中的婢仆去市场上贩卖这些官职,可见其贪婪之至。
在公元466年1月1日,宋前废帝刘子业遇刺身亡后,邓琬作为晋安王刘子勋的镇军长史,便拥立刘子勋为帝。他主掌寻阳的大政,但并未以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为重,反而陷入了自己的贪欲之中。他不仅买卖官职,搜刮财富,还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对政事毫不关心。以至于当有宾客来访时,他竟能十天不见,完全将政务交给了手下处理。
由于邓琬的放纵和贪婪,导致小人当道,正直的士人和庶民都对他感到愤恨,上下离心。最终,邓琬的腐败行为引起了朝廷的震怒,他被吏部尚书张悦所杀。
“卖官鬻爵”这个成语由此流传开来,用以描述那些执政当权者为了搜刮财富而公然出卖官职爵位的行为。其中,“鬻”意为卖,“爵”则指爵位或官职。这个成语后来也演变成了“贩官鬻爵”或“鬻官卖爵”等表达,都是用来描述同样的腐败行为。
出  处
赏罚不信,五年而破;上卖官爵,十年而亡。
春秋·管仲·《管子·八观》
引  证
1.
琬性鄙暗,贪吝过甚……至是父子并卖官鬻爵,使婢仆出市道贩卖,酣歌博奕,日夜不休。 南朝梁·沈约等·《宋书·邓琬传》·八四
2.
直言正谏,以忠信而获罪;卖官鬻爵,以货贿而见亲。 唐·李百药·《赞道赋》
3.
自光和元年,灵帝始开西邸,卖官鬻爵,视官职尊卑, 入钱多少,各有定价。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一
4.
卖官鬻爵也是西班牙王室的一大收入来源。 现代·张家唐·《拉丁美洲简史》
5.
窃见神龙以来,群邪作孽,法网不振,纲维大紊,实由内宠专命,外嬖擅权,因贵凭宠,卖官鬻爵。 唐·柳泽·《谏复斜封疏》
6.
伏乞戮卖官鬻爵之辈,征鲠直公正之臣,委之重难,置之左右。克复宫阙,莫尚于斯。 唐·李治·《旧唐书·高骈传》
7.
周延儒有一个心腹幕客,名叫董廷献,为人狡狯贪婪,借着主人的权势,卖官鬻爵,贪赃受贿,早已秽声载道。 现代·刘斯奋·《白门柳》·一部一一章
8.
卖官鬻爵,重赋敛,繁徭役,朝廷名器,居为奇货,量缺肥瘠,为价重轻。 现代·茅盾·《文不爱财武不惜死论》
9.
削发剃须,污我尧、舜、禹、汤之貌;卖官鬻爵,屈我伊、周、孔、孟之徒。 现代·郑振铎·《黄公俊之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