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适从
[wú suǒ shì cóng]
点击听无所适从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述宾
基本
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比喻
常比喻不知怎么办才好。
无:没有。
所:指事词,指出动作或行为的对象。
适:往,到。
从:随,依顺。
例  句
1.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建议,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相信哪一个。
2.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新技术的涌现常常让传统行业的人们感到无所适从,他们不确定自己的行业将何去何从。
成语故事
在晋献公时期,由于晋献公宠爱骊姬,导致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士蔿作为大臣,被晋献公命令协助两位公子在蒲地和屈地筑城。然而,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不慎,木柴被掉入了城墙中。夷吾以此为由向晋献公报告,晋献公因此责备了士蔿。
士蔿面对晋献公的责备,内心感到困惑和无奈。他意识到,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国家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君主的态度变化无常,大臣们往往难以适从。因此,他赋诗表达了自己的困惑:“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身披蓬松的狐皮袍,面对国内有三个掌握实权的人(晋献公、骊姬以及她背后的势力),不知道应该听命于谁,跟谁保持一致。
后来,“无所适从”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在面临多种选择或复杂情况时,无法作出决定,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方。这个成语也可以写作“无可适从”或“靡所适从”,意思相同。这个成语的流传,不仅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困惑。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不知所措
反义词
同义异形
词组
不知所从
出  处
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春秋末期·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引  证
1.
此县界于强虏,皇威未接,无所适从,故成背叛。 唐·李百药·《北齐书·魏兰根传》
2.
二人临事,指踪不一,则下将无所适从。 元·脱脱等·《宋史·贾黯传》
3.
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所无适从。 清·李汝珍·《镜花缘》·十八回
4.
朝令夕改,易使人无所适从,无长远打算。 现代·徐凤姝等·《社会心理的认识与调控》
5.
此县界于强虏,皇威未接,无所适从,故成背叛。 唐·李百药·《北齐书·魏兰根传》
6.
她做了许多建议,把周炳弄得无所适从。 现代·欧阳山·《三家巷》·一
7.
前后既有异同,信使徒烦来去,虽欲速为盟会,其如无所适从。 唐·白居易·《与吐蕃宰相尚绮心儿等书》
8.
源殊派异,无所适从。 宋·姚宽·《西溪从语》·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