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献公时期,由于晋献公宠爱骊姬,导致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士蔿作为大臣,被晋献公命令协助两位公子在蒲地和屈地筑城。然而,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不慎,木柴被掉入了城墙中。夷吾以此为由向晋献公报告,晋献公因此责备了士蔿。
士蔿面对晋献公的责备,内心感到困惑和无奈。他意识到,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国家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君主的态度变化无常,大臣们往往难以适从。因此,他赋诗表达了自己的困惑:“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身披蓬松的狐皮袍,面对国内有三个掌握实权的人(晋献公、骊姬以及她背后的势力),不知道应该听命于谁,跟谁保持一致。
后来,“无所适从”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在面临多种选择或复杂情况时,无法作出决定,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方。这个成语也可以写作“无可适从”或“
靡所适从”,意思相同。这个成语的流传,不仅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