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记载了西汉时期功臣曹参的故事。他作为刘邦的重要战将,英勇善战,为刘邦赢得了无数战役,最终被封为平阳侯和齐地的相国。在齐地,曹参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方式,让百姓安居乐业。他的这一治理策略在当时收到了显著的成效,赢得了百姓的赞誉。曹参接任丞相后,他并没有实行任何新的政策,所有的规章制度都保持不变。他的日常生活也变得悠闲,整日沉浸在酒杯之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这让一些卿大夫们感到不安,他们认为丞相应该
有所作为,于是纷纷上门劝谏。然而,每当他们试图开口,曹参总是以酒相待,直至他们大醉而归,无法发表任何意见。他的“无为而治”并非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指他采取了一种不轻易改变既有政策,让国家自然发展的治理方式。他认为,在萧何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制度和政策后,继续沿用这些政策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不是轻易地进行改革或干预。因此,虽然曹参在接任丞相后没有实行新的政策,但他的这种治理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策略,旨在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这个故事最终演变成了“无所事事”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什么事情也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