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有一位名叫董绍的人,他精通诗词,又颇有风度仪采。有一年,长安的萧宝夤起兵造反,董绍主动请缨,希望能率领军队去平叛。他在奏折中写道:“我愿带领三千瞎眼的巴人,一举将叛军彻底消灭。”肃宗阅读了董绍的奏折,向身旁的太监徐绍问道:“这些巴人真的是瞎眼的吗?”徐绍向肃宗解释道:“此是绍之壮辞,云巴人劲勇,见敌无所畏惧,非实瞎也。”意思是:这是董绍的豪言壮语,董绍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他提到那些巴人展现出了非凡的勇猛与凶悍,面对敌人时毫无畏惧,每个人都会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们并非真的盲目,而是心怀坚定与勇气。肃宗听后大笑,立即下令让董绍去征讨叛军。成语“无所畏惧”便由此而来,用来形容不怕困难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