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体投地
[wǔ tǐ tóu dì]
点击听五体投地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主谓
基本
佛教最恭敬的礼节,指两手至肘、两膝和额头着地。
比喻
比喻心悦诚服;佩服到了极点。
古义
原为古代印度表示虔敬的行礼方式,佛教沿用。
五体:指人的四肢和头。
投:置放。
地:地面;陆地。
用法提示
含赞叹、讽刺意;有时带有诙谐的意味。
例  句
1. 听完大师的演讲,我对他的智慧深感敬佩,不禁五体投地
2. 她的善良和无私让我深感敬佩,我对她的为人处世之道五体投地
成语故事
“五体投地”是佛教徒用以礼敬三宝(佛、法、僧)的仪式,以双膝双肘及头五处著地行礼,见用于佛经中。如唐・中天竺沙门般刺蜜帝译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经中述及阿难,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及十大弟子之一,有“多闻第一”的称号。有一次他出外托钵化缘,受到淫女魔咒诱惑不能自持,在快要破戒的最后关头,他心中动念向佛陀求救,佛陀受到感应立即派文殊菩萨将他救回。回来后在佛陀座前忏悔,恨自己平日没有用心修持,以致道力不足不能抵抗魔咒,请求佛陀开示修持法门。佛陀就问他:“你的心在何处?”他回答:“我的心在我的身体里。”结果被佛陀否定了。可是他不服气,接著相继提出七种答案,但都一一遭到佛陀的否定。这时候他起身,露出右肩,右膝著地,双手合十,请求佛陀大发慈悲开示众生,使众生能够认识自己的真心本性,说完随即行双膝双肘及头五处著地的大礼。“五体投地”本为古印度最恭敬的致敬仪式,在《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槃那寐》中记载:“三头至地者,即五体投地,故大论云:『人之一身,头最为上,足最为下,以头礼足,恭敬之至。』”佛教徒沿用此礼来敬奉佛陀、佛法、僧人。后来“五体投地”也被用来比喻非常钦佩对方。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甘拜下风
反义词
不屑一顾
不以为然
同义异形
词组
五体投诚
出  处
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
佚名·《无量寿经》·卷上
引  证
1.
倘一昌言于朝,弟当五体投地,延企何如! 明·卢象昇·《(明)卢象昇疏牍·-二·与少司成吴葵庵书八首(其二)》
2.
(张亨甫)生平目空四海,于前人亦多不满……独极口佩服山左高密单明经诗……称其十古七律为二绝,堪奉为已师法,而叹世人无能知之者。其倾倒不啻五体投地。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二
3.
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唐·姚察、姚思廉·《梁书·中天竺国传》
4.
那仲笑岩早振臂直前地抢过来说道:“你算了罢,这还闹什么老前辈呢!碰见这个样儿的手还不值得爬下磕个头拜老师吗?”说着,他早五体投地地拜下去。 近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
5.
见秀笑着说:“这几年来我常说自成的智谋出众,如今看他智取张家寨所想的妙计,叫我实在不能不五体投地。”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五章
6.
王珣当下自知惭愧,急便五体投地。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三
7.
申子平听得五体投地佩服。再要问时,听窗外晨鸡已经喔喔的啼了。 近代·刘鹗·《老残游记》·一一回
8.
有头脑有才学的女人是天生了教愚笨的男人向她颠倒的,因为他自己没有才学,他把才学看得神秘,了不得,五体投地的爱慕,好比没有钱的穷小子对富翁的崇拜。 现代·钱锺书·《围城》·三
9.
同征友万柘坡 光泰,精于五七古。程鱼门读之,五体投地。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
10.
因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许多女性都渴仰到五体投地。 现代·鲁迅·《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
11.
大郎五体投地,泣述所来。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