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天下之大不韪
[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ěi]
点击听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动宾
基本
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今义
现在多指公然不顾天下人的反对而干坏事。
冒:不顾(恶劣的环境或危险等)。
天下:指国家或国家政权。
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
大不韪:公认的不是或过错。
易错点
“韪”不可写作“违”。
例  句
在那个保守的时代,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最终赢得了幸福。
成语故事
春秋初年,郑国与息国互为邻邦,皆属小国。在公元前712年,因一些微不足道的争端,息国国君竟毅然决定对郑国发兵。此举在时人看来,简直是在自寻死路。
《左传》记载:“息国不察德义之所在,不顾实力之悬殊,不念亲族之和睦,不明是非之曲直,不审己身之过错,犯此五不韪而兴兵,其败绩也,岂非命中注定?”这句话的意思是,息国在出兵时犯下了五大严重的错误:一是不考虑行为的正义性;二是不评估自己的实力;三是不顾及与亲族的和睦关系;四是不分辨是非的真相;五是不反思自身的过错。而息国对此却浑然不觉。
结果正如人们所料,息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惨重的失败,国君狼狈地撤退回国。
这一事件催生了“犯天下之大不韪”这一成语,用以形容公然做出天下人都认为错误的事情,也常称作“冒天下之大不韪”。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出  处
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
引  证
1.
务立异以求自全,充此一念,遂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不恤,其心虽鸷,其胆则怯。 近代·孙中山·《北伐时期之函电》
2.
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反革命命令,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心。 现代·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3.
惟一二之枭雄,冲决藩篱,悍然不顾,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济其私心之所欲。 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第一章
4.
严谕集议,尚未裁决遵行,则后人孰肯冒大不韪 近代·赵尔巽等·《清史稿·礼志二》
5.
因僭大号,以犯天下之大不韪,是挑邻怒,开都衅而自速其败也。 清·谈迁·《国榷·三〇·景泰二年十二月壬辰》
6.
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 清·顾炎武·《日知录·一三·正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