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年,郑国与息国互为邻邦,皆属小国。在公元前712年,因一些微不足道的争端,息国国君竟毅然决定对郑国发兵。此举在时人看来,简直是在自寻死路。
《左传》记载:“息国不察德义之所在,不顾实力之悬殊,不念亲族之和睦,不明是非之曲直,不审己身之过错,犯此五不韪而兴兵,其败绩也,岂非命中注定?”这句话的意思是,息国在出兵时犯下了五大严重的错误:一是不考虑行为的正义性;二是不评估自己的实力;三是不顾及与亲族的和睦关系;四是不分辨是非的真相;五是不反思自身的过错。而息国对此却浑然不觉。
结果正如人们所料,息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惨重的失败,国君狼狈地撤退回国。
这一事件催生了“犯天下之大不韪”这一成语,用以形容公然做出天下人都认为错误的事情,也常称作“冒天下之大不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