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红耳赤
[miàn hóng ěr chì]
点击听面红耳赤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联合
基本
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用力、羞愧、焦急、发怒(争吵)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面红:面部变红,形容害羞、尴尬、惭愧等情绪。
耳: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
赤: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
例  句
1. 他们两人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争执得面红耳赤
2. 小张被老师的批评说得面红耳赤
成语故事
清朝时期,一浪子决心痛改前非,给自己取别号“死里逃生”,他在街上遇到一汉子拿着一本小说要卖,他好奇地看到是“九死一生笔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后不住面红耳赤,意往神驰,他把这本书改作章回小说发表。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满脸通红
反义词
神态自若
同义异形
词组
耳红面赤
脸红耳赤
出  处
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面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引  证
1.
看那少年的弓,约有二十斤重,东山用尽平生之力,面红耳赤,不要说扯满,只求如初八夜头的月,再不能勾。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
2.
后来众人见他急得面红耳赤,也就罢了。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七回
3.
有些人看见这些字面,就面红耳赤,觉得扫了豪兴了,我却并不以为有这样坏。 现代·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新的世故》
4.
我们都始终客客气气,没有面红耳赤过。 现代·邹韬奋·《患难余生记》
5.
自蒙泰山错爱,将令爱嫁事小人,已至三载,不曾有半些儿差池。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耳赤、半点相争。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八回
6.
鸳鸯再一回想,那一个人影恍惚像个小厮,心下便猜疑了八九,自己反羞的面红耳赤,又怕起来。 清·曹雪芹·《红楼梦》·七一回
7.
唉,又得争个面红耳赤。 现代·张洁·《条件尚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