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墙祸起
[xiāo qiáng huò qǐ]
点击听萧墙祸起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主谓
基本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祸:灾殃,苦难,跟“福”相对。
起:开始。
用法提示
含惊叹意。
例  句
1. 在封建时代,因为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朝政腐败,往往萧墙祸起,民不聊生。
2. 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但人心不古,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萧墙祸起已成为常态。
成语故事
春秋末年,鲁国的政权确实被季孙氏所掌控,这是一个政治权力集中的时期。鲁国的附属国颛臾虽小,但因其地理位置和军事实力,成为季孙氏眼中潜在的威胁。颛臾君主与鲁哀公关系亲近,这使得季孙氏担忧鲁哀公会借助颛臾的力量来夺回政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季孙氏决定出兵攻打颛臾。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子路,作为季康子的谋士,向孔子请教关于攻打颛臾的合理性。孔子听后深感愤怒,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不在于外在的贫弱或强大,而在于内部的公平与和谐。他强调,一个国家不应害怕贫穷,而应害怕社会的不公;不应害怕人口稀少,而应害怕内部的不安定。
孔子进一步指出,冉有和子路作为季孙氏的辅佐,应该致力于实现国内的公平与和平,以吸引远方的人归附。然而,他们却在本国内部使用武力,这不仅违背了孔子的理念,也暴露了季孙氏真正的政治意图——在国君宫室的萧墙内,即内部权力斗争中寻求更多的利益。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祸起萧墙”,用来比喻内部的祸乱和纷争。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源于内部的矛盾和纷争,而非外部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内部的公平与和谐,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这个成语也适用于个人和组织,提醒我们要警惕内部的矛盾和纷争,及时化解矛盾,避免事态恶化。
近反义词
反义词
大军压境
同义异形
词组
祸发萧墙
祸兴萧墙
祸起萧墙
出  处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春秋·孔子等·《论语·季氏》
引  证
1.
王师讨蜀……蜀平,璋功居多。明年,萧墙祸起,继岌自西川至渭南,部下散亡,其川货妓乐,为璋所掠。 北宋·薛居正、卢多逊等·《旧五代史·毛璋传》·七三959
2.
师相平章(贾似道)误我朝,千秋万古恨难销。萧墙祸起非今日,不赏军功在断桥。 宋·汪元量·《湖山类稿·二·越州歌二十首》
3.
萧墙祸起片时间,到如今反为难上难。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