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代的文学宝库《昭明文选》中,收录了潘岳所作的《夏侯常侍诔》一文,其中写道:“人见其表,莫测其里,徒谓吾生文胜则史,心照神交,唯我与子。”这段话揭示了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世人只能看到夏侯湛的外在表现,误以为他过于注重文采而显得虚浮。然而,唯有潘岳与其心灵相通,无需言语便能洞悉彼此的内心世界,明了真相远非表面所见。这里的“心照”意味着一种超越言语的心灵默契。随着时间的流转和文化的沉淀,“心照不宣”这一成语由此衍生出来,成为描述双方无需明言即能相互理解的常用语。例如,在《孽海花》的第三十一回中,张夫人洞察到姨太太彩云的逃离意图,但她选择了默许,并未采取行动。周围的人们也都默契地保持沉默,不再追问,体现了“心照不宣”的智慧与包容。此外,“心照不宣”亦常用于书信往来中的客套话,比如《玉娇梨》第十九回里,卢梦梨在给苏友白的信尾处写道:“千里片言,统祈心照不宣。”这表达了即使在空间距离遥远的情况下,通过简洁的文字,双方也能
心领神会,无需赘述。这样的用法既展现了人际交往中的含蓄之美,又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对内在情感交流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