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难二》中,描绘了一则周文王与商纣王的故事。周文王因持续开疆拓土而触动了商纣王的敏感神经,引发了纣王的强烈憎恨与警觉,这使得周文王内心充满了恐惧与不安。为了缓和与商纣王的关系,他选择了一个策略——向纣王进献土地,并寄望此举能够促使纣王废除残暴的炮烙之刑。这一策略在民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与拥护。
孔子在评价这一事件时,认为周文王废除酷刑的意愿体现了他深厚的仁慈之心,而这种仁慈之心又进一步促使他赢得了天下人的拥戴。孔子认为,这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智慧,是聪明人的作为。
然而,也有人对孔子的这一评价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真正的智者应当能够洞察到灾祸的根源,并巧妙地避开潜在的危机。在他们看来,如果商纣王对周文王的憎恨源自于周文王在民间的高人气与影响力,那么周文王通过赢得民心来消解纣王的敌意,理论上应当是一个可行的策略。但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周文王因在民间获得的广泛拥戴反而激化了纣王的猜忌与不安,最终导致了他被囚禁的悲剧。这个故事衍生出了成语“不得人心”,用以形容一个人或者一种行为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