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
[mù hóu ér guàn]
点击听沐猴而冠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偏正
基本
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
比喻
比喻虚有仪表,内里本质不好。讽刺依附权势,窃据名位的小人。
今义
后来用比喻装扮得外表像人,实质上却无人性,也比喻徒有仪表或虚有名位而无真才实学。
沐猴:猕猴。
而: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
冠:戴帽子;戴。
用法提示
含讽刺意。
易错点
“冠”不读guān。
例  句
1. 他虽然穿上西装,却举止粗俗,一副沐猴而冠的样子,令人发笑。
2. 他不过是个沐猴而冠的伪君子,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
成语故事
“沐猴而冠”比喻装扮得人模人样,但虚有其表,只是装样子而已。 此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者,果然!” 项羽在鸿门把刘邦放走以后,心中非常懊悔,又想起刘邦或许要占领咸阳,心中更加恼怒。一怒之下,他便带领军队攻打咸阳。占据咸阳后,他杀掉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宫殿,抢了宫中的珍宝财物,带着军队准备东归。当时有个名叫韩生的人对项羽说:“关中这个地方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山河西塞,四面都有险要的地方可守,而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确实是一个建都的好地方啊!”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意思是:升了官,发了财不回故乡显耀一番,就像穿着非常漂亮的锦绣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有谁知道呢?)”韩生说:“我听说楚人‘沐猴而冠’,现在看来,果然是这样。”项羽听了恼羞成怒,就把韩生投入沸水锅内煮死了。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仁人志士
同义异形
词组
衣冠沐猴
出  处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引  证
1.
夫蓼太子(淮南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 东汉·班固等·《汉书·伍被传》·四五
2.
苟不能匡化辅政,佐时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荣求利,厚自封之资,丰私家之积,此沐猴而冠耳,尚焉足道哉! 西晋·张载·《榷论》
3.
吁,以偶为已任,以利为已友,夫如是,虽冠带俨然,事虚美于寰宇下,具年足之一气尔,乌异沐猴而冠者耶?德行可置乎哉! 唐·李观·《述行》
4.
当吴人之大举也,楚之来拒者,为子常,斯其人如沐猴而冠,而又罢(通“疲”)于奔命之馀,以遇常胜之师,兵未交而胆已落。 清·全祖望·《鲒埼亭文集·孙武子论》
5.
客光先、客璠、杨六奇,或以妖姆从侄,或以异姓假鬼,依附妇寺,横行都城。续貂并坐,不异沐猴而冠;择食磨牙,何异傅虎之翼。 清·江左樵子·《樵史通俗演义》·一九回
6.
陈名夏一摆手:“什么开国文臣,沐猴而冠!在前朝,他连生员都不曾考中……” 当代·凌力·《少年天子》·一章
7.
夫学识幼稚之民,往往沐猴而冠,沾沾自喜。 近代·梁启超·《开明专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