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3年,范仲淹刚任参知政事就发表了革除弊政的十项措施。但没想到这些措施不仅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而无法实施,还导致范仲淹被贬为了邓州知州。
在邓州任职期间,范仲淹写了一篇散文《岳阳楼记》,其中有一段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大意:有的人在朝廷里做官时心系百姓;处在偏僻的江湖间也没有忘记关注君主安危,他们是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忧虑,在天下人享乐之后享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志同道合呢?
成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源于此,比喻事先能苦心思虑,则事后会得到安乐,也比喻遇事在他人之前忧虑,在别人之后享乐。该成语也称“先忧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