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怀若谷
[xū huái ruò gǔ]
点击听虚怀若谷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主谓
基本
胸怀谦虚得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人十分谦虚而有气量。
虚:谦虚。
怀:胸怀。
若:如;好像。
谷:山谷。
例  句
1. 这位老教授虽然德高望重,但虚怀若谷,从不自满,总是乐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
2. 作为公司的领导者,他虚怀若谷,能够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不断改进公司的运营策略。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的阳子居在前往徐州的旅途中,偶遇了正西行往秦国的老子。阳子居当时自视甚高,态度傲慢,对学问和人生似乎已有定论。老子见到他这般姿态,心中感到惋惜,直言不讳地批评道:“我曾以为你是可造之材,但如今看来,你似乎难以接受他人的教诲。”
阳子居虽然初听之下心中不悦,但随后开始深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确实应该更加尊敬长辈,特别是像老子这样有深厚道德学问的长者。于是,在旅店中,他主动为老子准备梳洗用具,将鞋子置于门外,然后恭敬地跪行至老子面前,谦卑地请教道:“我原本想向您请教,但见您行色匆匆,故未敢打扰。如今您有空闲,恳请您指出我的过错。”
老子听后,缓缓地说:“而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摆出一副傲慢的样子,又有谁愿意与你为伍呢?最纯净的玉也会显得黯淡无光,真正有德行的人总是显得自己有所不足。
阳子居听后,脸上露出惭愧之色,虚心接受了老子的教诲。从此,他变得谦逊有礼,与人相处也更加融洽。人们纷纷称赞他的改变,他也感受到了与人交往的亲切与和谐。
这个故事后来演化出了“虚怀若谷”这个成语,用以形容人十分谦虚,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有气量且能够不断进步。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出  处
旷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
春秋·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五章、四一章
引  证
1.
如山之大,无不有也;如谷之虚,无不受也。 北朝北齐·魏收·《枕中篇》
2.
其遇事接物,虚怀以应,坦然无疑心。 元·安熙·《安默庵文集·五·故承事郎同知绵州事安公墓志》
3.
读教益,知虚怀若谷,求益无方,弥深感叹。 清·陈确·《陈確集·文集二·复吴裒仲书》
4.
此诚见先生虚怀若谷,望道未见之心。 清·陆陇其·《三鱼堂文集·五·答山西范彪西进士书》
5.
善于领导大的或者小的事业成功的人,没有不是虚怀若谷的。 现代·谢觉哉·《团结、谦虚、进步!》
6.
在研究作家和作品时,理论家要虚怀若谷,不存成见。 当代·孙犁·《澹定集·金梅〈文海求珠集〉序》
7.
况老先生从善如流,虚怀若谷,且待晚生如骨肉,而敢不直陈其愚,则晚生之罪滋大。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五九回
8.
他初到伏牛山得胜寨的时候,只觉得闯王豁达大度,虚怀若谷,常同他谋划大事,毫无隔阂。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三卷四四章
9.
闯王起义至今,十载以上,驰驱数省,身经百战,在治军与作战上阅历甚深,见闻极广,而又虚怀若谷,博采众议。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