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隐公八年》中关于“遇”的解读深刻揭示了其背后的历史含义:“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这段历史背景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各国间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形成了一种名为“会盟”的外交制度。会盟不仅是诸侯国间联合以增强实力、维系霸主地位的重要手段,也象征着一种政治和外交的正式约定。在春秋早期,宋、卫、郑三国之间的纷争频繁。有一年春天,为了平息这些纷争,齐僖公作为调解者,提出了让三国进行会盟的建议。然而,宋殇公在会盟之前,希望能先与卫国单独会谈,以便更深入地交流和探讨和解的可能。于是,他采取了馈赠钱财的方式,请求卫国国君在正式会盟日期之前与他见面。卫宣公接受了宋殇公的请求,两人最终在没有事先约定的情况下,在卫国境内意外地相遇了。这次“不期而会”不仅体现了双方和解的诚意,也标志着两国关系的一次重要转折。后来,“不期而会”这一成语逐渐流传开来,并被简化为“不期而遇”,用以形容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相遇的情况。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承载着春秋时期诸侯国间外交智慧和政治策略的深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