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楚康王在位的时代,晋楚两国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战争的阴影笼罩在两国的边界上。为了缓解这一紧张局势,宋国的向戌以及蔡国的声子都积极寻求和平解决之道。声子更是先后出使晋国和楚国,以图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当声子抵达楚国,楚国的令尹子木接见了他,并向他询问晋国的情况。子木好奇地问道:“依你之见,晋楚两国之间,哪国的大夫更为优秀?”声子深思后回答:“晋国的卿大夫在数量上或许不及楚国,但楚国的大夫们才华横溢,都是难得的卿士之才。然而,这些楚国的人才到了晋国,就如同楚国的杞木、梓木和皮革,虽然它们产自楚国,但最终却被晋国所利用。”子木听后,不禁疑惑道:“晋国难道没有国君的同族和姻亲担任大夫吗?”声子摇了摇头,解释道:“晋国确实有这样的大夫,但晋国使用楚国人才的情况更为普遍。我曾听闻,治理国家的良策在于赏赐适度,刑罚不滥。如果赏罚失衡,宁可赏赐稍微过分一些,也不能滥用刑罚。因为滥用刑罚可能使坏人得利,但至少不会伤害到那些有德行的人。若是一旦失去这些有德行的人,国家必将遭受重大的损失。古时治理百姓的贤明君主,都乐于赏赐而慎用刑罚,他们体恤民情,为百姓操心而不知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