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楚康王在位之际,晋楚两国关系紧张,战争阴影笼罩。这时,宋国的向戌与蔡国的声子都致力于缓和两国间的矛盾。声子先后出使晋国和楚国,在抵达楚国时,被楚国的令尹子木问及晋楚两国大夫的才能。声子回答:“楚国的大夫们才华横溢,但若论在晋国的影响力,他们似乎更为突出。他们如同楚国的杞木、梓木和皮革,虽产自楚国,却在晋国大放异彩。”子木不解:“晋国难道没有国君的同族和姻亲担任大夫吗?”声子解释道:“晋国确实有这样的大夫,但楚国人才在晋国得到重用的现象更为普遍。我认为,这是楚国滥用刑罚导致的后果。我曾听闻,治理国家在于赏罚分明,若必须有所取舍,宁可选择赏赐过度,也不可滥用刑罚。因为滥刑虽可能使奸人得利,但至少不会伤害无辜。一旦好人流失,国家必将受损。古代的贤明君主,善于赏赐,慎用刑罚,心系百姓,不辞辛劳。”成语“
宁缺毋滥”便由此演变而来,意味着宁愿空缺,也不要因贪多而降低标准。有时也写作“宁缺勿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