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犹在耳
[yán yóu zài ěr]
点击听言犹在耳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主谓
基本
话音还在耳边回响。形容对别人说过的话还记得很清楚。
比喻
喻指对所说的话印象深刻。亦指别人的话刚说不久。
言:说话,说。
犹:如同,好像。
在:处于某种位置。
耳:耳朵。人体五官之一,主听。
例  句
1. 老师当年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话语言犹在耳,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2. 每当我想起母亲临行前对我说的“出门在外,要照顾好自己”的叮嘱,言犹在耳,心中便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成语故事
在《左传·文公七年》的记载中,我们找到了成语“言犹在耳”的出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晋国的政权由赵盾掌握。晋襄公逝世后,由于太子夷皋尚年幼,赵盾考虑国家稳定,提议立年长且有经验的公子雍为新的国君。公子雍与秦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他的母亲是秦伯之女,这样的选择对于晋国与秦国的外交关系无疑是有利的。然而,当太子夷皋的母亲缪嬴得知这个消息后,她带着年幼的夷皋在朝廷上大声痛哭,质问赵盾为何不遵循先君襄公的遗愿,即立太子为君。朝会结束后,她依旧不依不饶,带着夷皋直接前往赵盾的府邸,声泪俱下地说:“襄公生前曾郑重地将太子托付给你,他明确表示,如果太子能够有所成就,他会感激你的栽培;若太子无所作为,他会责怪你的失职。现在襄公虽已离世,但他的嘱托仍如昨日之言,回荡在我耳边。你怎能违背他的遗愿,舍弃太子而另立他人呢?”赵盾和其他大夫在缪嬴的坚决与哀怨之下,感到无比的压力和恐惧,最终他们不得不屈服,改立太子夷皋为国君。这个故事孕育出了“言犹在耳”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别人说过的话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有时也用作“音犹在耳”,表达同样的意思。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置之脑后
出  处
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七年》
引  证
1.
(其母尹氏谓歆曰)先王遗令“深慎兵战,保境宁民,俟时而动”,言犹在耳,奈何忘之? 北朝北齐·魏收·《魏书·李歆传》·九九
2.
须眉存古道,瓢笠隐行藏。至言犹在耳,别来见新霜。 清·曹寅·《楝亭诗别集·一·秋夜对月忆芥公》
3.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唐·骆宾王·骆宾王
4.
不料言犹在耳,竟成泡幻。 清·姚廷遴·《历年记》·上
5.
当日先相国临终遗言,道夫人将小姐纳白敏中为婿,为报参军救死之恩,如违我之言,我死不瞑目,言犹在耳。 元·郑德辉·《㑳梅香》·三折
6.
山丘依然,老成凋谢,想着从前乡先辈冯景亭先生见面时,勉励的几句好言语,言犹在耳,而墓木已拱。 清·曾朴·《孽海花》·七回
7.
她跟我说了很多,现在已记不完全了,只是最后声泪俱下的几句话,至今仍言犹在耳。 现代·陈早春·《我看君宜同志》
8.
至今梁、益之民,咨过亮者,言犹在耳。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