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疏意广
[cái shū yì guǎng]
点击听才疏意广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联合
基本
学识、本领不高,志向却很大。
比喻
比喻志大才疏
才:能力。
疏:疏陋;浅薄。
意:志气,志向。
广:宽,大。
例  句
1. 年轻人有时容易才疏意广,需要多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将梦想变为现实。
2. 他常常因为才疏意广而陷入困境,但正是这些困境让他不断成长和进步。
成语故事
孔融,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宽厚仁慈的性格和对年轻才俊的赏识而闻名。他家中宾客络绎不绝,反映了他广泛的交游和深厚的人脉。然而,孔融的才情和气节却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尤其是与曹操的统治理念产生了冲突。建安十三年,孔融遭遇不幸,因政治原因被曹操杀害,享年五十六岁。他的离世,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损失。《后汉书》对孔融的评价是:“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这句话揭示了孔融高傲的性格和远大的志向,但也指出了他才能上的不足和缺乏成功的命运。然而,苏轼却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以成败作为评价英雄的标准,那么曹操自然会被称为英雄,而孔融则会被简单地贴上“才疏意广”的标签。这种评价方式让苏轼感到悲哀,因为它忽略了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成语“才疏意广”便由此诞生,用来形容那些志向远大但才能有限的人。这个成语也常被写作“志大才疏”或“意广才疏”,表达了类似的含义。在历史的长河中,孔融虽然未能实现他的伟大抱负,但他的精神和品格却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志大才短
意广才疏
同义异形
词组
意广才疏
出  处
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
引  证
1.
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而公且谓“才疏意广”,岂不悲哉! 宋·苏轼·《孔北海赞》
2.
史称文祥才疏意广,卒无成功。 清·臧庸·《礼部仪制司员外郎汪君德钺行状》
3.
鹿溪之殁也,家业零落,藐诸孤为逋负所逼,耕岩鬻田以偿之,不足,贷诸人,又不足,属诸门人,鹿溪始有完卵。故自言才疏意广。 清·黄宗羲·《征君沈耕岩墓志铭》
4.
才疏意广虽难契,语款情真特见加。 宋·李之仪·《姑溪居士后集·九·次韵邦老见贶》
5.
大抵张公(浚)才疏意广,却敢担当大事。 南宋·朱熹等·《朱子语类》·一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