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
[yī gǔ zuò qì]
点击听一鼓作气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紧缩
基本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口气把事情干完。
一鼓:第一次击鼓。
作:振作。
气:勇气。
例  句
1. 大家一鼓作气,很快就把工作做完了。
2. 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气的精神。
成语故事
成语“一鼓作气”,最早就记载于《左传》。文中的原意是,鲁国的军队打败了来犯的齐国军队,鲁庄公问谋士曹刿是什么缘故,曹刿回答:“打仗全凭一股气势,击鼓就是叫人打起精神来。第一次的鼓,气势最盛;第二次的鼓就差了;到了第三次,鼓敲得再响,也不能带动兵马的劲头了。趁着对方不备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会不赢呢?”这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
  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在长勺发生战争。当时,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决心御敌,苦于没有谋士,经人推荐,名不见经传的平民百姓曹刿,被带到了鲁庄公面前。鲁庄公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击退齐国军队,曹刿回答:“这很难说,打仗全凭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可以遵循。”鲁庄公听后觉得有道理,就带着曹刿和大军直驱长勺。
  鲁国的军队到了长勺,摆好阵势,与齐军遥遥相对。严阵以待的齐军即刻下令击鼓进兵,全军潮水般地涌来。鲁庄公一听对方鼓声震天,就想叫鲁军也擂鼓对敌。曹刿马上制止他说:“等一等,别跟他们交手。”鲁庄公就下令:“不准喧嚷,不准开打。”齐国军队在鼓声催促下冲了过来,却遇到鲁军不为所动的严整阵容,只好退了回去。过了一会儿,齐军又擂鼓冲锋,鲁军仍然不动声色,未见一人杀出来。齐军找不到交锋的对手,只能再次退回。这时,齐军将士以为鲁军怯阵,只守不战,不敢与自己交锋。当第三次战鼓擂响时,就有些懈怠,兴趣索然地跑向鲁军。哪知此时,鲁军阵中忽然鼓声大作,鲁国将士霍地喊杀而出,刀砍箭射,毫无准备的齐军顿时被打得七零八落,狼狈逃窜。鲁军乘胜追出齐军三十多里,缴获了大量的辎重和兵器。
  战后,鲁庄公虚心地向曹刿请教。曹刿就说了文首的那段话。鲁庄公钦佩地跷起大拇指说:“你真可以说是一个精通军事的将军啊!”
  成语“一鼓作气”流传了下来,但它的寓意,已经由原来战斗开始时,击一次战鼓以鼓舞士气,转变为用以形容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
出  处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
引  证
1.
奋其智谋,讨彼凶逆,一鼓作气,万里摧锋,二旬之间,两京克定。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回纥传》
2.
她拿着女用自来水笔,一鼓作气,细针密线地写满了五张信笺。 现代·叶圣陶·《老沈的儿子》
3.
一把火照着白发红颜,一鼓作气,直往上走。 当代·林斤澜·《新生》
4.
打起仗来,一鼓作气,说声“上前”,一齐上前。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二八回
5.
攻击这样的山峰,靠一鼓作气是不行的,必须有顽强持久的耐力。 当代·魏巍·《火凤凰》·三七
6.
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
7.
大抵人之为学,须是一鼓作气,才有间断,便非学矣。 宋·吕祖谦·《吕东莱文集·二十·杂说》
8.
凡人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 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43·致温弟沅弟》
9.
一鼓作气,方轻肉食之谋;七旬舞干,始受昌言之拜。 唐·杨炯·《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
10.
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危机,完成大业。 近代·闻一多·《时代的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