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
[yīn shì lì dǎo]
点击听因势利导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偏正
基本
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很好地加以引导推动。
因:顺着。
势:趋势,趋向。
利导:引导。
例  句
1. 大禹治水成功就是因为他了解水文,因势利导,采取了有效的治水措施。
2. 对于孩子们的各种爱好,我们要善于因势利导,让他们的兴趣得到更好的发展。
成语故事
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把大臣们都召集起来,商量对策。大臣们都到齐了以后,齐威王就问:“韩国派使者来向我求救,我们是早去救好,还是晚去救好?”齐威王这一问,他手下的大臣们马上就议论开了,成侯的意见是不救,田忌的意见相反。他认为,韩国被打败了,必然依附魏国,还是早点去救为上策。正当双方意见相持不下时,孙膑站出来说:“现在韩、魏尚未正式交战,如果早去援救,我国将代替韩国与魏国作战,势必蒙受极大的损失;不如等他们双方的实力都消耗得差不多时,我们再出兵相救,这时可以名利双收。”齐威王认为这个意见很好,就答应韩国的使者,请他回去转告韩王,齐国会出兵相救。韩国有了齐国作后盾,就拼命地抵御魏国大军的进攻。双方交战五次,但韩国五次都遭到失败,只好再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一看是时候了,就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孙膑仍用十三年前围魏救赵的老办法,他不去与魏国的大部队正面交锋,而是避实就虚,挥师直逼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的主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把军队从韩国回撤,没想到,这时的齐国大军已经越过边界,进入魏国境内。孙膑早料到庞涓势必回撤,就对田忌献策说:“魏军向来强悍勇敢,轻视齐国,以为我军不敢和他们作战。会用兵的人,就要因势利导,引诱他们中计。现在我军进入魏国国境,可用减灶之计来蒙骗他们。”他接着说:“第一天扎营时,要架造供十万人煮饭的灶,第二天架造供五万人煮饭的灶,第三天只架造供三万人煮饭的灶,让敌人以为我们的军队惧战,天天有士兵在逃跑。”果然不出孙膑所料。庞涓一路追踪齐军,看到齐军炉灶天天减少,庞涓中计。于是,他只带了一部分骑兵轻装前进,追赶齐军。孙膑算好了魏军在天黑时会赶到马陵,马陵在河北省大名东南面。这里两面是山,道路狭窄,地势险要。孙膑就将大军埋伏好,静静地等待魏军进入伏击圈。夜里,魏军进了马陵道。一时间,齐军万箭齐发,魏军纷纷倒毙,溃不成军。庞涓一看败局已定,就拔剑自杀了。齐军乘胜追杀,彻底打垮了魏国大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以魏军惨败、主帅庞涓自杀而宣告结束。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在佩服孙膑的战略战术精妙的同时,又不免让人回忆起湘鄂赣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作战。那是1930年12月至1931年1月的一段艰难困苦的日子。国民党在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围剿”的同时,调集6个师又一个团的兵力,围剿湘鄂赣苏区。我苏区的红16军决定“因势利导”,同国民党军队兜圈子,以“避其锋芒,打其虚弱”的战术,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因利乘便
反义词
同义异形
词组
因势顺导
出  处
(孙子谓田忌曰)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膑传》·六五
引  证
1.
生今之世,行古之道,立言则善,谁其从之?不若因势利导,使之渐近自然。 明末清初·李渔·《闲情偶寄·声容·治服》
2.
有用之材,到了那边,因势利导,将来或有一线之望,也未可知。 清·李伯元·《文明小史》·四六回
3.
话说大清朝应天承运,奄有万方,一直照着中国向来的旧制,因势利导,果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回
4.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5.
圣人深意在柔远,顺育万类通要荒;因势利导牖蒙昧,欲使寒谷回春阳。 清·马维翰·《大喇嘛寺歌》
6.
姚先生自己知道绝对管束不住她,打算因势利导,使她自动的走上正途。 现代·张爱玲·《琉璃瓦》
7.
儿童文学工作者,以及老师和家长,是应当抓住儿童们的这个特点,因势利导,编出内容优美生动而又琅琅上口的歌谣,以满足孩子们的这种快感的。 当代·刘心武·《钟鼓楼》·五章
8.
当然,也要造成一种有利的形势,要“因势利导”。 现代·周恩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