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污纳垢
[cáng wū nà gòu]
点击听藏污纳垢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联合
基本
包藏容纳肮脏的东西。
比喻
比喻包容坏人坏事。也说藏垢纳污
古义
原指山川、湖泽含有毒气与脏物是正常现象,比喻有地位的人有容人之量,能够容忍有损自己的言行。含褒义。
今义
后用来比喻隐匿或包庇、包容坏人坏事。贬义。
藏:潜匿,隐藏。
污:肮脏的东西。
纳:收进来;放进来。
垢:污秽;肮脏。
例  句
1. 那个小镇上的破旧仓库早已成为了藏污纳垢之地,常有不良分子在里面进行非法交易。
2. 某些网络论坛因为缺乏有效监管,成为了藏污纳垢之所,充斥着虚假信息和恶意攻击。
成语故事
公元前593年,楚庄王派遣使臣申舟出使齐国,需穿越宋国。由于楚庄王妄自尊大,将宋国视同楚国边境的小邑,因此他命令申舟过境时无需向宋国通报。但申舟因与宋国曾有矛盾,在宋国境内惨遭杀害。楚庄王闻讯后勃然大怒,决定兴兵讨伐宋国。
面对楚国的威胁,宋国危在旦夕,于是向晋国求援。晋景公原本打算迅速出兵,但其重臣伯宗却力排众议,坚决反对。伯宗深入剖析了当前形势,指出楚国当前国力鼎盛,晋国难以与之抗衡。更何况,晋国与宋国相距甚远,远水难解近渴。他劝告晋景公暂且忍辱负重,伺机而动。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伯宗引用古语:“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此乃天之道。”意即河流湖泊能容纳淤泥,山林能藏匿毒物,美玉也会隐匿瑕疵,一国之君同样需要学会忍辱,这是自然的法则。晋景公听后深以为然,采纳了伯宗的意见,搁置了攻楚的计划。最终,宋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与楚国达成了和解,楚军撤退。
“藏污纳垢”这一成语便源于此故事,亦称“藏垢纳污”或“含垢藏疾”,原本用来形容山川湖泽自然容纳污物与毒气的现象,后用来比喻地位崇高之人应有的包容心,能够宽恕对自己不利的言行,再后来又演变为指掩饰或庇护坏人坏事。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含污纳垢
含垢藏疾
反义词
惩恶扬善
同义异形
出  处
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残山,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
清·孙雨林·《皖江血·定计》
引  证
1.
若想……使这种新制度不作高等流氓们藏污纳垢的巢穴、发财做官的捷径,非开发农村不可。 现代·李大钊·《青年与农村》
2.
都说小矿主藏污纳垢,横行不法,看来不假。他们已经给我传来消息,要花一百万把我放倒呢! 当代·李建军·《当关》·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