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朝时期,杜预的儿子杜锡因其才华被朝廷看中,被召入宫中担任文学侍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能,经过几次升迁后,最终成为了太子舍人,负责管理宫中的一切事务,并为愍怀太子效力。
然而,愍怀太子并不是一个容易辅佐的主子。他性格乖张,行为举止常常出人意料,且不思进取。杜锡作为太子舍人,每日都需要与太子接触,对太子的种种行为深感忧虑。他衷心希望太子能够有所改变,成为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储君。因此,他常常直言劝告太子,希望他能改正自己的行为。
可惜的是,愍怀太子并没有将杜锡的忠告听进去。相反,他觉得杜锡过于多管闲事,对他的劝告感到厌烦。为了惩罚杜锡,太子暗中在他经常坐的毡子中插入了许多针。当杜锡毫不知情地坐下时,被针刺得疼痛难忍,血流如注。
几天后,愍怀太子故意询问杜锡前几天在做什么,为何看起来有些异样。杜锡自然不敢直言太子的恶作剧,只能借口说自己喝醉了酒,什么都不记得了。然而,太子却一再追问,让杜锡陷入尴尬和无奈的境地。
这个故事来逐渐流传开来,演变成了“如坐针毡”这一成语。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处于极度不安、心神不宁的状态,就像坐在插满针的毡子上一样难以安坐。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或压力时的焦虑和无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