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敷出”,指收入不够支出。出现这句成语的文献如清朱彝尊的《竹垞诗话・卷下・臣士下・倪嘉庆》中,在明朝崇祯年间,边患纷扰,流贼频仍,战事纷起十余年。加上北方大旱,百姓无以为生,当然也就无力纳税,国家的支出多于收入,岁额缺至二百三十余万,国库渐渐空虚。倪嘉庆是管理赋税的长才,他针对财政空虚的问题,对崇祯皇帝提出非常切要的建言,无奈不被接受,后竟导致明亡。朱彝尊认为,如果当时崇祯皇帝能够采纳倪嘉庆的建言,也许明朝就能延缓灭亡的命运,实在是非常可惜。后来“入不敷出”可能就是出自此处,用来指收入不够支出。
贾府被抄家后,贾赦、贾珍被流放,原来与贾府走得近的人纷纷回避。皇上念贾妃的旧情,封贾政世袭旧职,有些人又回到贾政的身边。但此时的贾府家计萧条,入不敷出,一天不如一天。薛府也被薛蟠弄得接近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