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合符节
[ruò hé fú jié]
点击听若合符节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动宾
基本
就像符节一样相合。指两者非常吻合。
比喻
比喻两者完全吻合。
若:如,像。
合:闭,对拢。
符节: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做凭证的东西。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
用法提示
用于书面语。
例  句
1. 在这次考古发现中,新出土的文物与历史记载若合符节,为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2. 他的理论分析与实验数据若合符节,显示了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严谨态度和深厚功底。
出  处
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下》
引  证
1.
吾尝观夫列国诸臣,礼以定仪,言以叙志,结禬执玉,若合符节。 元·袁桷·《送达兼善祠祭山川序》
2.
今使释迦得志行乎中国,其能与尧舜三王若合符节否乎?必不能矣。 明·王樵·《戊申笔记》
3.
力索之,恍忆石痴书中,仿佛曾有是作,因于故纸堆中检得石痴函,与是册参阅之,若合符节。 现代·徐枕亚·《玉梨魂》·二九章
4.
古圣贤之言,大抵若合符节。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情义无二。 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
5.
若可据信,则必于两处参审,必使有若合符节者,乃可据耳。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八·与赵推》
6.
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献书报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