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扫应对
[sǎ sǎo yìng duì]
点击听洒扫应对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偏正
基本
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古义
旧时指青年人居家时从事家务劳动和应酬宾客等类事情。
洒扫:洒水扫地;清除。
应对:酬对;对答。
例  句
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洒扫应对,保持环境的整洁和有序。
2. 他以出色的洒扫应对能力,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成语故事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
在这部经典中写道:“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夏的学生们,叫他们做打扫、迎接和送行的工作,那是可以的,不过这只是无关紧要的事情罢了。
后来,成语“洒扫应对”便由此流传开来,指青年人居家时从事家务劳动和应酬宾客等类事情。也作“洒扫应对进退”。
出  处
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
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张》
引  证
1.
近又编小学一书,备载古人事亲事长、洒扫应对之法,亦有补于学者。 宋·朱熹·《与陈丞相别纸》
2.
自都邑而至州县,皆设学校,使皇子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于学,以明父子君臣之大伦,自洒扫应对以至平天下之要道。 明·宋濂、王袆等·《元史·许衡传》
3.
圣人之道,贯彻上下,自洒扫应对,以至均平天下,其事理一也。 明·王廷相·《慎言·作圣》
4.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宋·朱熹·《〈大学章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