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这一成语,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融合。其中,“三教”——儒教、佛教、道教,源自《周书》记载,讲述了北周武帝宇文邕面对社会动荡,民众纷纷寻求精神慰藉于佛道,他因此担忧其经济负担,于建德二年十二月召集群臣及僧道,探讨并确立了儒、道、佛的次序,展现了当时统治者对文化宗教的深刻思考与权衡。而“九流”则源自《汉书》,描绘了刘向在整理古代典籍时,依据学术思想的异同,将纷繁复杂的学派归纳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大流派,这一分类不仅是对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的系统总结,也彰显了中国古代学术的繁荣与多元。 后来,“三教”和“九流”这两个词被合并成了“三教九流”,也作“九流三教”,用来泛指宗教、学术领域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种职业或各种行当的人以及江湖上各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