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艾
[sān nián zhī ài]
点击听三年之艾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偏正
基本
指存放了三年的艾草,借指一个人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
比喻
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了。
今义
后用来比喻事先未能储备下来的应急之物;也比喻事先准备下来的以应日后急需的东西。
三:数名。
年:每年的。
之:助词。
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老叶制成绒,供针灸用。
例  句
1. 他总是等到问题严重了才想起解决办法,这无异于病急乱投医,而不是未雨绸缪,就像寻求三年之艾一般。
2. 我们应该在平时就做好准备,而不是等到事情不可收拾了才想到寻找所谓的三年之艾
3. 他平日里不注重保养身体,等到疾病缠身了才四处寻找补救方法,这时候才想起三年之艾,已然有些晚了。
成语故事
在战国那个动荡的年代,诸侯为了争夺天下而频繁战争,社会陷入一片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日,有学生向孟子求教:“先生,如果一位君主能推行仁政,以民心为治国之本,那么他是不是能够赢得天下呢?”孟子听后,沉思片刻,点头回应:“你说得对。就如历史上的商汤和周武王,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正是因为他们实行了仁政,赢得了民心。然而,如今,我们却难以见到哪位诸侯能真正做到富民、仁民、教民,如若真有,那天下必定属于他。”
孟子接着深入阐述:“如今的那些渴望成为天下霸主的诸侯,他们的处境就像是一个病患已久的人,急需用生长了三年的陈艾来医治。然而,若他平时不积累这些艾草,等到病重时再去寻找,已然是徒劳无功。同样,如果君主平时不致力于培养自己的仁德,等到社会矛盾爆发时,恐怕就会面临灭顶之灾,终身处于忧辱和死亡的阴影之中。”
后来,“三年之艾”这个成语便广为流传,用来告诫人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近反义词
出  处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上》
引  证
1.
故救于仓卒,不若豫于平素。使平阳之渠不塞,则灌溉所及,犹能十一。旱唤之害,岂若是惨哉!然则求三年之艾于七年之病,固君子所当深虑也。 明·李东阳·《李东阳集》·《一三·平阳府新修利泽渠记》
2.
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倘以三年之艾为迂远而不为,则终亦必亡而已矣。 当代·何晓明·《学术的张力:史与论之间的思想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