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年,文制台作为一位地方官员,因在外国领事公馆附近处决了一名亲兵而引发了外国领事的不满。这位领事愤怒地前来质问文制台,为何选择在公馆旁如此显眼之处执行死刑。面对领事的质疑,文制台迅速思考并编造了一套说辞。他解释称,这名亲兵实际上是一名拳匪,专门针对洋人,并对领事本人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为了展示对这类威胁的零容忍态度,他特意选择在领事公馆旁处决这名亲兵,以此作为对其他拳匪的警告。文制台进一步解释道:“民间有句俗语,叫做‘
杀鸡骇猴’。这意思就是说,当把鸡杀了,猴子自然会被吓住。我虽然只是处决了这名亲兵,但所有的拳匪看到这个例子后,一定会心生畏惧,将来自然不敢再与贵领事为难了。”领事听后,觉得文制台的做法虽然严厉,但确实展现了对洋人安全的重视,于是赞扬了他的决断,随后便告辞离去。从此,“
杀鸡骇猴”这个成语便逐渐流传开来,用来比喻通过惩罚一个人来警告或吓唬其他人。这个成语后来也被称作“
杀鸡吓猴”或“杀鸡儆猴”,成为了中文中常用的一个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