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
[shān zhōng zǎi xiàng]
点击听山中宰相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偏正
基本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比喻
比喻隐居的高贤。
今义
后用来泛指隐居不仕的贤达。
山中: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起的部分。
中:在一定的范围内,里面。
宰相: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用法提示
用于比喻句。
例  句
他虽隐居山林,但心怀天下,被誉为山中宰相,其智慧和远见令人钦佩。
成语故事
陶弘景,南朝梁时期的杰出人物,自幼聪慧非凡。他在十岁读完葛洪的《神仙传》后,便立志追求道家养生之道。曲山,那座距离建康城不远的绵延山脉,因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修炼成仙的传说而备受尊崇,也成为了陶弘景心中的圣地。
公元492年,陶弘景的好友萧衍登基为梁武帝。此时,三十六岁的陶弘景选择追随内心的向往,隐居于曲山之中。梁武帝得知后,虽多次诚邀他出山辅佐朝政,但陶弘景均婉言谢绝,选择继续他的隐居生活。
面对陶弘景的坚持,梁武帝并未放弃,而是将国家大事书成信件,派遣使者送达曲山,以求陶弘景的智慧指点。陶弘景基于多年的友情和对国家的关怀,亦时常回信,为梁武帝提供政策建议和治国方略。于是,朝廷与曲山之间的书信往来频繁,陶弘景虽隐于山林,却成为朝政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谋,人们尊称他为“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这一美誉,不仅体现了陶弘景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智慧,更成为了后来形容隐居山林、心怀天下、具有卓越智慧和品德的高人贤士的代名词。
同义异形
词组
山相
出  处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唐·李大师、李延寿·《南史·陶弘景传》
引  证
1.
江左文章分史局,山中宰相起经楼。 唐·吴翊·《洞庭山馆呈司寇东海公》·诗之二
2.
予自谓山中宰相,虚有其才也;自谓文昌先生,虚有其词也。不得大用于盛世,亦无憾焉,盖有天命尔。 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卷四五八·隐逸传中·邓考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