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离骚》深刻反映了他一生的际遇与情感。在这首长篇诗歌中,屈原倾诉了自己被放逐后的悲愤,同时坚定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忠诚与热爱。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当“
瞻前顾后”,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这意味着圣人应当回顾历史,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应关注人民的需求和期望,为后世提供指引。这种对历史与未来的深思,不仅体现了一种对过去的尊重,也展现了对未来的责任。成语“
瞻前顾后”便源于此,也有“瞻前虑后”“顾后瞻前”等表述,用以形容一个人在行动之前,既考虑前方的道路,又回头看看已走过的路,既表现了对未知的谨慎,也反映了对过往的反思。然而,当这种思考过度时,也可能导致犹豫不决,顾虑重重。因此,“
瞻前顾后”也常被用来比喻那些做事谨慎周密,但过于谨慎而难以决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