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叫王恭的君子,他来自太原晋阳,以清廉简朴著称。王恭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行高尚,深受人们的尊敬。
有一日,王恭从会稽返回家乡。会稽的美景与人文让王恭流连忘返,但他始终心念家中,便匆匆启程回家。途中,他仅仅携带了一张六尺长的席子,作为旅途中的休息之用。
当王恭回到家中时,他的好友王忱前来拜访。王忱见王恭正坐在一张精美的席子上,不禁赞叹道:“这张席子真是雅致,不知能否割爱赠予我?”王恭听后,微微一笑,没有立即回答。
待王忱离开后,王恭毫不犹豫地拿起了那张席子,送给了王忱的家中。没有了席子的王恭,只能坐在草垫上休息。但他并没有丝毫的怨言,反而觉得心中坦荡,无比自在。
不久,王忱得知了王恭将席子送给自己的消息。他惊讶地问道:“王恭兄,你为何如此慷慨?难道你不留一些备用的物品吗?”王恭淡然地回答道:“你对我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我一生从不储存多余的物品,因为我认为过多的物品只会让人分心,无法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王忱听后,深感佩服。他将此事告诉了周围的人,人们都被王恭的简朴生活和高尚品行所感动。于是,“
别无长物”这个成语便流传了下来,用以形容那些生活简朴、不储存多余物品的人。
时至今日,“
别无长物”依然被人们传颂,成为了形容生活简朴、不追求物质享受的美好品质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