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灼见
[zhēn zhī zhuó jiàn]
点击听真知灼见的拼音
基本释义 褒义 并列
基本
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也指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古义
原指真正知道,确实看见。
今义
现多指正确而透彻的认识和见解。
真:真实。
知:学识,学问。
灼:明白,透彻。
见: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
例  句
1. 在学术研讨会上,教授们纷纷发表真知灼见,对当前的科技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剖析,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科技发展的独到见解。
2. 这位资深媒体评论员以其真知灼见,剖析了当前国际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公众提供了宝贵的分析和洞见。
3. 在这次商业策划会议上,年轻的项目经理凭借其真知灼见,提出了创新的营销策略,不仅赢得了团队的认可,也为公司未来的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语故事
宋神宗时的名儒苏轼(号东坡),这个人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他在宰相王安石门下时,王安石十分器重他。可他自恃聪明,喜爱挑剔。有一次,他看了王安石《咏菊》诗中的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他认为这两句诗都是乱道瞎说,理由是:黄花(即菊花)敢与秋霜挑战,最能耐久,老来只会焦干枯烂,不会落瓣。说“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错了。于是马上写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两句,王安石看后,将他革职调任黄州当个小小的团练副使。苏轼到了黄州,不久,真的看到黄州菊花凋落时似满地铺金,心里颇有感慨地对朋友说:“小弟初然被谪(黄州),只道荆公(王安石)恨我揭其短处,公报私仇。谁知他到不错,我到错了。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吾辈切记,不可轻易说人笑人,正所谓经一失长一智耳。”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浅见寡闻
一隅之见
同义异形
词组
出  处
盖好学之人,既有以备事物之理,括古今之宜,苟 不得所疑而问之,则将纷纭胶固,无以发其思,而 进于真知实见之地。
宋·魏了翁·《跋杨司理德辅之父纪向辩历》
引  证
1.
皇上圣性高明,真知灼见,足以破千古之谬。 明·王直·《题郤封禅颂藁后》
2.
若能真知灼见,而加以不息之功,其于造道也何难! 清·张伯行·《困学录集粹》·六
3.
故两家之学皆深入宋儒之室,但以汉学为不可废耳。多骑墙之见,依违之言,岂真知灼见者哉!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八·顾炎武》
4.
凡是日与考各员,苟有真知灼见,确能指出枪替实据者,务各密告首府,汇禀本部院,亲自提讯。 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五七回
5.
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卷三
6.
这是多么灵验的科学预言,多么宝贵的真知灼见。 当代·秦牧·《长河浪花集·中国红场的旗帜》
7.
起先那些说话并没有真知灼见,都是偶然撞着的。 清·李渔·《十二楼·拂云楼》·三回
8.
一个人能有多少学问上的心得、处理事务的真知灼见,或是独特的经验,值得兴师动众,令大家屏息静坐以听? 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讲演》
9.
受自己部下不负责任的无真知灼见的建议的鼓励,因而不免于碰壁,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或不愿意知道任何敌军计划…… 现代·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