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点击听纸上谈兵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偏正
基本
指在文字上谈用兵的策略。
比喻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事物。
纸: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作为书写、印刷等的载体。
上:位置在高处。
谈:说话或讨论。
兵:武器,战士,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
例  句
1. 他只会纸上谈兵,实际操作起来一塌糊涂。
2. 这些人往往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
3. 别总是纸上谈兵,要付诸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成语故事
说的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将军赵括,很小的时候就习读兵书,喜欢夸夸其谈。有时,就连他的父亲——身为赵国大将的赵奢都很难驳倒他。但赵奢坚持认为赵括并无真才实学。赵奢,通晓兵法,英勇善战,当时很受赵国国君赵惠王的器重,被赵惠王封为马服君,地位与廉颇、蔺相如并列。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喜欢读兵书,有的兵书,他能大段大段地倒背如流,就连他的父亲赵奢也说不过他。日子长了,赵括便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了。 赵括的母亲看到儿子这样,认为很有出息,不免常常在丈夫面前夸耀。谁知赵奢却不以为然地说:“用兵事关国家安危,他却说得那么简单容易,实际上他只会纸上谈兵。将来如果赵王让他领兵,必败无疑。”公元前260年,秦国发兵侵略赵国,赵国的新君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迎战。廉颇一看秦军太强大了,就在长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高平县北固守,一守就是三年。秦军远道而来,本想速战速决。现在,廉颇坚守不出,一时无法取胜,就派人到赵国去散布谣言,说廉颇老了,胆也小了。如果派赵括担任主将,秦军必败。赵国的国王果然中了计,准备起用赵括做主将。大臣蔺相如和赵括的父亲都劝赵王,说赵括没有实践经验,只会纸上谈兵,万万不能作为主将。但赵王是死活也听不进去,不仅任命赵括为主将,还赏了好多的黄金、丝绸给赵括。赵括到了长平后,接过了帅印,立即改变了廉颇的兵力部署,一切按兵书上写的去做。这时,秦国也换了主帅,任命白起为上将军。白起这个人物可不一般,他曾带领秦军转战韩国、魏国、楚国,屡战屡胜。不讲实际的赵括,此时却改坚守为速战,主动出城与白起硬拼,白起对脱离有利阵地的赵军予以分割包围。四十多天后,赵军粮尽援绝,军心涣散。赵括率领一支精兵突围,还没冲出多远,就被秦兵乱箭射死了,这主将一死,群龙无首。赵国四十万大军随后全部投降了秦军,白起一看这么多的俘虏,怕看押不住,就把赵国的四十万将士全部都活埋了。长平之战,由于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从实际出发,最终导致了赵军惨败。这里要提一下1933年9月在红军中实际掌握了军事领导权的李德。这位只知道纸上谈兵的洋教官,不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坚持所谓的御敌于苏区之外的战略方针,指挥弱小的红军与强大的敌军硬打、硬拼,不仅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且在长征路上几乎葬送了红军,仅湘江一战,八万红军就损失了五万。毛泽东不止一次地说过:“教条主义害死人哪!”一切从实际出发,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这是我军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经验。
近反义词
反义词
一语破的
一语中的
出  处
赵王因以(赵)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母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  证
1.
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三十一回
2.
只怕他们纸上谈兵,终无实际,使国家吃亏。 清·曾朴·《孽海花》·六回
3.
书生都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现代·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4.
做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 现代·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5.
黛玉湘云二人皆赞赏不已,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清·曹雪芹·《红楼梦》·七六回
6.
平日朋友间对我谬加称许,说什么有文武全才,其实咱们平日所讲的武,不过是书生们纸上谈兵,毫无实际阅历。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二卷四八章
7.
通常他是无时无刻不在谈着发财的门径的。但多半是纸上谈兵的淡话,只图口头上快意,决不想到实行。 现代·曹禺·《北京人》·第一幕
8.
此先生亲身阅历之言,故凿凿如此,非他人纸上谈兵也。 清·汤斌·《汤子遗书·五·答孙屺瞻侍郎书》
9.
纸上谈兵壁上观,立言先虑立功难。 清·张问陶·《船山诗草·一五·即事》
10.
孙吴非纸上,方略要从宜。 宋·楼钥·《攻媿集·一二·背水阵》
11.
不随举子纸上学《六韬》,不学腐儒穿凿注《五经》。 宋·刘过·《龙洲集·一·多景楼醉歌》
12.
(上谓左右曰)朕尝见儒人谈兵,不过讲之于樽俎砚席之间,于文字则引孙、吴,述形势皆闲暇清论可也,责之于用,则临事罕见有成效者。 宋·文莹·《玉壶清话》·七
13.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一作“角”)两棋。 宋·黄庭坚·《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二)》
14.
少豪颇似括谈兵,老去方惭理未明。 宋·刘克庄·《后村全集·四·答傅监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