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高气扬
[zhǐ gāo qì yáng]
点击听趾高气扬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并列
基本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今义
后用“趾高气扬”谓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样子。
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
气扬:意气扬扬。
易错点
1.注意"趾高气扬"的"趾"是"脚趾"的"趾"。 2.“扬”,不能写作“阳”。
例  句
1. 他因为获得了升职而趾高气扬地走在公司走廊里。
2. 赢了比赛后,他趾高气扬地向观众挥手致意。
3. 尽管她家境普通,但她总是趾高气扬地与人交谈,仿佛出身名门。
成语故事
此典出自《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春秋时期,楚国的武王派大将屈瑕,带兵去攻打罗国。楚国大夫斗伯比为他送行。回来的路上他对驾车人说:“你瞧屈瑕走路把脚抬得高高的,有多神气。他太骄傲了,不把敌人放在心上,这次打仗他一定要失败!”
  回来之后,斗伯比立刻去见楚武王。他对武王说:“请您派援军快去支援屈瑕吧!”
  武王说:“那怎么行呢?我们已经没有军队可派了!”
  武王没有听取斗伯比的意见,回到宫中对他的夫人邓曼说:“你看斗伯比这人真有意思,他明知我手上已经没兵可用了,却还让我派兵去支援屈瑕!”邓曼想了一会儿,对楚武王说:
  “我看斗伯比的意思并不是要派援军,而是说屈瑕自以为是,不听人言,太贪于前线的战功,以为这次攻打罗国必然获胜,因而轻敌。你应该教训、告诫屈瑕。”
  “哦,原来是这样!”楚武王终于明白了斗伯比的用意,马上派人去追回屈瑕,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屈瑕将军队带到鄢水岸边,由于他没有一点防备,又没有认真组织兵士渡河,最后在楚军过河的时候、遭到罗国军队的左右夹击,大败而逃。屈瑕一个人跑到山谷里上吊自杀了,其他的将领逃回楚国,向楚武王请罪。楚武王沉痛地说:“这是我的过错,我没有听取大家的意见,就派了屈瑕为将,才酿成今天的过错!”
同义异形
词组
趾高气昂
出  处
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三年》
引  证
1.
但是那种趾高气扬的神情总嫌有些不够大方罢。 现代·闻一多·《复古的空气》
2.
羊受觞饮之,趾高气扬,大有矜功之色。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五回
3.
旧黄扉,新丞相,喜一旦趾高气扬,廿四考中书模样。 清·孔尚任·《桃花扇·设朝》
4.
而且要管的人,日来趾高气扬了,原因是狼狈为奸,巴结上司的成功。 现代·鲁迅·《两地书》·之三一
5.
配戴SS字章的党卫军,趾高气扬地由这古老街市走过。 现代·萧乾·《南德的暮秋·纽伦堡战犯营》
6.
他戴一顶绒帽、一顶狐狸皮帽套、一领插青布蓝布里绵道袍、一双皂靴,撞了人,趾高气扬,作揖拱手,绝无上下。 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五一回
7.
多少乳虎样的少年,贸贸然地走了来,趾高气扬。 现代·吴伯箫·《话故都》
8.
一班新进学校的同学,都是趾高气扬的青年,只有他,貌很柔和,人很谦逊。 现代·郁达夫·《微雪的早晨》
9.
他的架子,不过,可不是趾高气扬的那一种,而是把骨骼放松,仿佛随时都可以被风吹散。 现代·老舍·《四世同堂》·四四
10.
满场军役个个掩鼻厌恶,他却趾高气扬,洋洋得意。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四回
11.
正说话时,便来了两个人,都是趾高气扬的,嚷著叫调桌子打牌。 近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
12.
不想从西廊转过水榭,这过路亭是一道板桥。他趾高气扬,全不照管,便栽了一交。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一二回
13.
尔乃趾高气扬,发无端之踔厉;催蒙振落,动不已之瓓珊。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绛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