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周景王欲造一座巍峨巨钟,展现王者的荣耀。然而,当时的卿士单穆公却忧心忡忡,他担忧此举会过度劳民伤财,且可能使音乐的本质——和谐与美感——荡然无存。司乐官州鸠也表达了类似的忧虑,他警告说,一旦超越了适当的界限,声音便会失去其原有的和谐,这对于国家和百姓都不是吉兆。
然而,周景王对此充耳不闻,坚持己见,决定铸造大钟。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努力,大钟终于铸造完成。当钟声响起时,乐人们纷纷称赞其声音洪亮而和谐。周景王洋洋自得,特意召来州鸠,向他展示自己的成果,并问道:“你之前不是说这大钟的声音不会好听吗?现在,它的声音如此美妙,你如何解释?”
州鸠听后,神情严肃地回答道:“陛下,您误解了。我所说的和谐,并非仅仅指声音上的和谐,而是指百姓对于您决策的拥护和欢迎。如今,国家为了铸造这座大钟,耗费了巨额的财富,百姓们怨声载道,这又如何能称之为真正的和谐呢?只有百姓心中认同、支持的事情,才能称之为成功;反之,只会以失败告终。这就是‘
众志成城’的道理。”
两年后,周景王离世,百姓们普遍认为这是他违背民意、一意孤行所受到的惩罚。这个故事逐渐演化出了“
众志成城”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要大家
齐心协力,就能凝聚成无比强大的力量,克服一切困难。这个成语也常被称作“众心成城”或“众心如城”,寓意着团结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