锱铢必较
[zī zhū bì jiào]
点击听锱铢必较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主谓
基本
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
比喻
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锱铢:泛指很小的数量。
必:必须,一定要。
较:计较。
用法提示
用于贬义。
例  句
1. 他是个锱铢必较的人,所以很难相处。
2. 在一些人的眼里,他成了一个锱铢必较的人。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他的文章《荀子·富国》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持国之难易: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事之以货宝,则货宝单而交不结;约信盟誓,则约定而畔无日;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这段话的意思是:“保住国家的难易点在于:侍奉强暴的国家难,但让强暴的国家侍奉自己却很容易。如果用财宝来侍奉强暴的国家,等到财宝用完了,邦交仍然不能建立;如果和他们结盟,订立条约,但是没几天他们就背信弃义了;如果割让国家的领土去贿赂他们,他们的欲望却永远不能满足。”“锱铢必较”这个成语正是由“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这句话引申而来的,也作“锱铢较量”,形容吝啬刻薄,有时也形容精打细算。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豁达大度
一掷千金
一笑置之
恢宏大度
同义异形
词组
计较锱铢
铢锱必较
出  处
事之以货宝,则货宝单而交不结;约信盟誓,则约定而畔无日;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战国·荀子·《荀子·富国》
引  证
1.
先生造理精微,见于处事,权衡轻重,锱铢必较。 宋·陈文蔚·《陈克斋集·朱先生叙述》
2.
就是族中支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关,锱铢必较,一些面情也没有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
3.
事急则钜万可捐,事平则锱铢必较。 清·张廷玉等·《明史·汤开远传》
4.
然而这里对于教员的薪水,有时是锱铢必较的,离开学校十来天也想扣。 现代·鲁迅·《厦门通信》·三
5.
涉及个人,则睚眦必报,锱铢必较。 现代·夏衍·《论正规化》
6.
些须银色小事,何必锱铢较量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一回
7.
况你学业日进,发达有时,何苦锱铢较量,讨人便宜怎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8.
而隐顺体势,参揣轻重,锱铢必较,曾一字之莫移。制诏之出,海内传诵,人皆以为得体。 宋·王之望·《祭綦内翰文》
9.
冀得官者事例尽收之矣,事例已有成,则贾人之心锱铢必较,岂肯舍少就多? 明·倪元璐·《奉议输捐疏》
10.
事急则钜万可捐,事平则锱铢必较。 清·张廷玉·《明史·汤开远传》
11.
他觉得方丽清太狠太辣又太残忍,商人家出身的女儿的铜臭气息和锱铢必较的刻薄手段使他厌恶。 现代·王火·《战争和人》·(一)卷四
12.
地方官在百姓身上搜刮的时候,锱铢必较。 现代·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