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
[zhāo lìng xī gǎi]
点击听朝令夕改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主谓
基本
早晨发布了命令,晚上又改变了。形容政令无常或主张、办法经常改变。
朝:早晨。
令:发布命令。
夕:泛指晚上。
改:变更,更换。
例  句
1. 一种规章制度如果朝令夕改,就会使人无所适从,无法坚持。
2. 调度部门朝令夕改,一天下了十五六道调度命令,弄得下面无所适从。
成语故事
西汉文帝统治后期,农民的负担极端沉重,他们备受官僚、地主、商人残酷的压榨和剥削,大量农民挣扎在生死线上,濒临破产,被逼流离逃亡在外。晁错目睹这种动荡不安的局面,为了维护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于公元前168年上书文帝,反映情况,提出政见,这就是《论贵粟疏》。 在这篇奏疏中,他提出农业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农业荒芜就会滋生祸患,主张国家积极奖励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为了保护好农业的发展,坚决打击商人投机牟利的行为。晁错在分析当时农民的生活情形时指出:农民终年辛勤劳苦,不得休息,还要听天由命,遭受涝旱灾害。更甚者是各种苛捐杂税的盘剥,这些赋税极端沉重,而且没有一定的时间,往往很突然,早上规定的到了晚上又改变了。这样变化无常,使农民疲于应对,不堪其苦,逼得他们无奈半价出售粮食,没有粮食可卖的只好借高利贷,甚至被迫卖地卖房,卖儿卖女,以此还债。 汉文帝看到晁错的上书很是震惊,接受了他的建议,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压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秩序安定,缦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朝更夕改
反复无常
反义词
同义异形
词组
朝出夕改
朝行夕改
出  处
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汉·晁错·《论贵粟疏》
引  证
1.
凡用兵举动,皆自禁中授以方略,朝令夕改,不知所从。 宋·范祖禹·《唐鉴·穆宗》
2.
即位诏书,天下延颈,而朝令夕改,迄无宁日。 清·张廷玉等·《明史·刘健传》
3.
孙武争权,黎元洪朝令夕改,引起革命党人及军政府人员不满。 现当代·刘凤舞·《民国春秋》·卷一
4.
门下吏久其职,人安其业,此前代所以称理古也。况夺三军慈爱之师,换百姓仁惠之长,有迎新送故之困,朝令夕改之烦,自非有为而为,曷若且仍其旧。 唐·元稹·《授马总检校刑部尚书天平军节度使制》
5.
社员们头些年让那些朝令夕改的政策变怕啦,对政策兑现有怀疑,真劲儿使不出来。 当代·佚名·《人民日报》·1981.2.14
6.
时河朔复叛,朝廷用兵,补授行营诸将,朝令夕改,驿骑相望。 五代·刘昫·《旧唐书·柳公绰传》
7.
始而下令提倡,继而又复下令捕拿,朝令夕改,军民不免怨言四出。 近代·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五章
8.
朝令夕改,一会儿一个章程。 当代·蒋子龙·《开拓者》
9.
但前线已引起混乱。朝令夕改,原阵地怎么站得住脚? 当代·王火·《战争和人》·(一)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