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谔在《上隋文帝革文华书》中使用的“损本逐末”这一成语,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当时文坛上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现象。在这个故事中,“本”可以理解为文章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意义,而“末”则指的是词藻的华丽和形式的繁复。
在隋朝初年,文坛确实受到了南北朝华美浮艳文风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过于追求文章的词藻繁华,而忽视了文章应该传达的实质内容和深层意义。这种风气如果持续发展,很可能会对社会风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文化的肤浅和虚华。
李谔作为治书侍御史,对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见解和责任感。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不良文风的存在,并担心其对社会文化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他上书隋文帝,呼吁对这种文风进行严禁,以引导文坛回归注重实质内容的正确轨道。
“损本逐末”这一成语在这个故事中具有深刻的寓意。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任何形式的艺术或学术表达时,都不应忘记其本质和核心意义。只有把握住“本”,才能在“末”的修饰和表达上更加得心应手,而不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此外,“损本逐末”也警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分清主次,明确目标,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的繁华和形式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物。这一成语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选择时,要坚守初心,不忘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