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
[fú guāng lüè yǐng]
点击听浮光掠影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联合
基本
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
比喻
比喻观察事物漂浮粗疏,印象不深刻。
浮光:水面的反光。
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
用法提示
有时用于自谦。
例  句
1. 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一遍,很难真正掌握其精髓。
2. 对于历史的了解,不能只是浮光掠影地翻阅书籍,需要深入研究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细节。
成语故事
严氏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有一段话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严氏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诗的写作,不是用来卖弄学问,谈道说理的;所以诗的最高境界最好不涉及理的谈论,也不要只是卖弄语言文字。冯班认为严氏用“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来描述诗的写作是大有问题的。诗是用来“言志”,也就是用来“说出意念”的,只是为了把感情充分发抒,所以演变成咏歌,这虽然和正常言语不同,但也是“言”呀!怎能说“不落言筌”呢?诗也可以拿来表述讽刺的情感,这也就是论理呀!怎么可以说是“不涉理路”呢?因此他认为严羽的见解就像严氏自己形容盛唐诗所用的一些比喻:“空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一样,都是“浮光略影”,看起来似有见地,其实就像一个人的脚跟没踏在地面上一样,是相当地空泛,不可信的。后来“浮光掠影”这个成语可能就从这里的“浮光略影”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见识粗浅,不够仔细深入,也用来特指文章言论的内容肤浅空泛;有时也用来形容印象不深刻。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走马观花
走马看花
掠影浮光
浅尝辄止
一知半解
反义词
洞若观火
洞察秋毫
刻骨铭心
铭心刻骨
追根求源
追本溯源
追根究底
一丝不苟
同义异形
词组
掠影浮光
浮光略影
出  处
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唐·褚亮·《临高台》诗
引  证
1.
沧浪(严羽)论诗,止是浮光掠影,如有所见,其实脚跟未曾点地。 清·冯班·《沧浪诗话纠谬》
2.
因为对西湖的印象究竟只是浮光掠影,这篇小文很可能是鞋匠的议论,然而心到神知,想西湖不会怪我唐突罢。 当代·宗璞·《西湖漫笔》
3.
我们在这里尽可能地参加活动,既向各个国家的同行学习,也可以浮光掠影地感受美国的生活。 现代·丁玲·《国际写作中心——我看到的美国之二》
4.
若上文没有“与知与能”,下文没有“造端乎夫妇”这层,岂不成释、道两家浮光掠影的提唱?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一二二回
5.
他们愤懑,他们沉默;愤懑包蕴在沉默里,就不同于浮光掠影的忧时爱国了。 现代·叶圣陶·《倪焕之》·一九
6.
有一回,她扮王母娘娘亲赴玉皇大帝蟠桃会,只不过浮光掠影跑过圆场,戏台下的观众,竟有大多半伏在地上,连碰响头。 当代·刘绍棠·《村妇》·卷一
7.
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8.
对于世事要“浮光掠影”,随时忘却。 现代·鲁迅·《病后杂谈》
9.
可是这回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写不成名副其实的游记。 现代·叶圣陶·《游了三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