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
[yī yì gū xíng]
点击听一意孤行的拼音
基本释义 贬义 偏正
基本
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一意:一个人的意志、意愿,引申为固执。
孤行:独自行事。
例  句
1. 他在做决定时总是一意孤行,不考虑他人的意见。
2. 他失败的原因就是他总是一意孤行,从不听取别人的建议。
成语故事
汉朝景帝时候,朝廷有两个太中大夫,深受皇帝的器重,他们是赵禹、张汤。皇帝让他俩制定各项法令。
  赵禹为官清廉,对自己要求严格。自从入朝廷担任要职以后,不但遣散家中门客,而且断绝与其他官吏的来往。即使是公卿大夫相请,他也婉言谢绝他们的邀请。他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公正地处理事物,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说,一直都按自己的意愿做下去。因此他不徇私情,秉公执法。
  张汤与赵禹正好相反,他好交际,与长安的大商人有很深的交情,各处的名人他也前去交结。即使心里讨厌一个人,表面上也去奉承。张汤能言善辩,深受丞相和皇帝赏识,不久便升迁为御史大夫,手操重权。
  一天,匈奴派使臣进关来与汉朝廷商谈和亲,皇帝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博士狄山说:“往昔高祖欲伐匈奴,在平城被困,最后以和亲了结。今天陛下如果举兵击匈奴,那么则国中空虚,边民贫困,不如和亲!”
  张汤站起来,傲慢地对狄山说:“你真是个愚腐之人,简直无知到了极点!”
  狄山也气愤地反驳说:“我是愚忠,你却是诈忠。你挑拨陛下的骨肉之情,使各诸侯不能安宁,我早就知道你是一个奸诈之人!”
  皇帝见张汤挨了骂,便声色俱厉地训斥狄山:“狄山,你能掌管一个郡,不叫敌人进犯吗?”
  “臣不能……”
  “你能掌管一个县吗?”
  “臣也不能……”
  “能管一个要塞吗?”
  狄山明知再这样强辩下去是没什么好处的,于是就说:“臣能!”
  皇帝于是下令将狄山调到边境的关口去,结果没过几天,匈奴侵入,砍下了狄山的脑袋带走了。这件事使群臣震惊不已。大家对张汤更是敬而远之了。
  张汤的权势越来越大,朝中有人开始讨厌他了。过去同他有矛盾的官吏便联合起来告了他一状,说他背着皇帝干了很多坏事。皇帝觉得自己上当受骗,就派赵禹前去责问张汤。
  赵禹见到张汤,就对他说:“你也该知足了,你已经害了多少人呀?今天人家告发你都是有凭有据的,皇帝要重处你的案子,不过还是让你自己认真考虑一下,不必总是不服气!”
  听了赵禹的话后,张汤自杀了。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孤行己见
独行其是
我行我素
固执己见
刚愎自用
师心自用
专横跋扈
主观臆断
反义词
言听计从
从善如流
择善而从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博采众长
虚怀若谷
回心转意
出  处
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引  证
1.
自战国豫让、聂政、荆轲、侯嬴之徒,以意气相尚,一意孤行,能为人所不敢为,世竞慕之。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东汉尚名节》
2.
说不定他一片好心劝杜竹斋抑制着吴荪甫的一意孤行那番话,杜竹斋竟也已经告诉了荪甫! 现代·茅盾·《子夜》·十
3.
盖一意孤行之士,细行不矜,孔子所谓“观过知仁”,正此类也。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
4.
皇上和杨文弱、高起潜虽有意与虏议和,但迫于臣民清议,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与虏订城下之盟。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
5.
不顾广大人民和一切民主党派的要求,一意孤行地召开一个由国民党反人民集团一手包办的所谓“国民大会”,在这个会上通过一个实际上维持独裁反对民主的所谓“宪法”,……中国人民是坚决反对这个方针的。 现代·毛泽东·《论联合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