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
[qiú rén dé rén]
点击听求仁得仁的拼音
基本释义 中性 连动
基本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泛指追求的高尚理想、愿望实现了。
求:追求;探求;寻求。
仁:仁爱;相亲。仁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得:获取,接受。
例  句
经过多年苦读,他终于求仁得仁,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成语故事
春秋时,卫君灵公把儿子蒯聩驱逐出卫国。后来,卫灵公死了,国人就立蒯聩的儿子名辄的当了国君,称卫出公。那时,蒯聩逃亡在晋国,听到这个喜讯马上回卫国,谁知他儿子辄竟去拦阻他,生怕父亲抢去国君的宝座。当时,孔子正在卫国,他学生冉有、子贡都想听听夫子对这件事的看法。子贡问夫子道:“古时伯夷、叔齐兄弟两人,为了继承王位问题彼此推让,最后各自逃跑了,这是些怎样的人呢?”孔子说:“这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两个人,各自有没有怨恨呀?”孔子又说:“他们都想一心一意求仁德的,后来都得到了仁德,还有什么怨恨啊!”子贡他们听后,出去告诉别人道:“夫子不是帮助卫出公的人!”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如愿以偿
得其所哉
天从人愿
反义词
事与愿违
适得其反
求之不得
大失所望
出  处
(子贡)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论语·述而》
引  证
1.
退思此语,抚省初心。求仁得仁,又何不足之有也? 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
2.
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复何怨?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
3.
例如民国的通礼是鞠躬,但若有人以为不对的,就独使他磕头……反对物质文明的,自然更应该不使他衔冤坐汽车。这样一办,真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我们的耳根也就可以清净许多罢。 现代·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4.
不敢奉诏非迂愚,求仁得仁且不朽。 清·曾王孙·《送陆林士同年罢官归里》·诗
5.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6.
(左宗棠)如今积劳病故任上,与疆场阵亡无异,在他亦可说是求仁得仁,死而无憾。 当代·高阳·《母子君臣》·一一
7.
求仁自得仁,岂复叹咨嗟。 晋·阮嗣宗·《咏怀》·诗之六
8.
彼先生者(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其谥为康,不亦宜乎! 汉·刘向·《列女传·二·鲁黔娄妻》
9.
某齿发向衰,志力犹在,遇贤相,逢明时,亦愿一豁平生,少展微分;不然者,老于泉石,亦求仁而得仁。 唐·陆长源·《上宰相书》